-
- 王曉松 19 篇專題
-
朱銘先生說:“人真多啊!”
從紐約回來的朱先生常對朋友說的一句話是:“人真多啊”。
-
即使不關心藝術,也總有讓你牽掛的洗手間
方寸之地,暴露了多少細節(jié)
-
- 王禮軍 1 篇專題
-
世界靠邊站!雕塑要給自己留出一席之地
葛姆雷對空間的理解深入到了人所感知的最底層
-
- 酒仙橋一姐 14 篇專題
-
賺錢就賺錢,別老cue未來
沒有線下,線上就是個寂寞。
-
?藝術市場內循環(huán)與外循環(huán)的battle已經拉開
跟前幾年積極模仿香港蘇富比、佳士得的國際范兒不同,這一季的北京拍賣可以說是非?!白晕摇?。沒有歐美日韓的流量搶占C位,也沒有旅外華人藝術家強勢...
-
- 崔燦燦 2 篇專題
-
懷念靳勒:夜空的星,照亮石節(jié)子的夢
他離開了,上升成夜空里的星星,照亮著我和朋友們,也照亮著石節(jié)子的夢。
-
崔燦燦:在這個平庸的時代,脆弱和浪漫是唯一的尊嚴
對克里斯托的集體懷念,暗含某種此刻的缺陷
-
- 熱心 讀者 1 篇專題
-
“鴨兔”是非之外, 一位熱心讀者的來信
有時候他只是很平庸
-
- 劉鋼 38 篇專題
-
往事丨84歲才有第一次個展,他50余年繪畫生涯背后有什么故事?
我有時跟我老伴說,我真正的戀愛對象是繪畫,而不是你。
-
一個時光收藏者的自白
在不朽的藝術品面前,任何收藏家都是煙云過眼。然而我希望,在藝術愛好者前面,《時光收藏者》不會是一次過眼煙云。
-
- 劉冰 1 篇專題
-
在非洲高危區(qū),一位中國藝術家經歷的種種荒誕
“我覺得自己不像是活在21世紀”
-
- 周婉京 5 篇專題
-
周婉京:我還是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日記
疫情時期的寫作就像是站在自己的歷史之外,回看自己的過往。
-
周婉京:像極了“疑似病例”的2020紐約軍械庫藝博會
“我們就像是被關在一個細菌培養(yǎng)皿里,還在看藝術。”
-
- 董大為 1 篇專題
-
董大為:從展廳到線上,藝術的靈光在逐級褪去
“照片修得好,老公回家早”。
-
- 黃亞紀 2 篇專題
-
臺北是測試華人藝術市場的最后一道陣線嗎?
開展前所有人還是按捺不下心中抱怨與疑慮:時間正好夾在臺灣大選之后、農歷春節(jié)之前,是一年最忙的時刻,會有人來博覽會嗎?最終火熱開幕的臺北當代藝...
-
臺北藝術市場,又站在了一個交叉點上
“好像重要藏家都沒來”,這句話流傳在今年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的現(xiàn)場。盡管最后一天人潮涌現(xiàn),民眾熱烈對藝術心醉地流連忘返...
-
- 羅穎 25 篇專題
-
下午四點
下午四點,這是當代藝術圈最為熟悉的時間點,它通常定格在周末,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儀式中宣布展覽正式對外開放。
-
即便是錯誤的打開方式,我們也要堅持
長久以來,標榜精英的當代藝術面對大眾時都是一副手足無措的樣子,現(xiàn)在,這種尷尬境地正在局部得到緩解。從畫廊、藝博會到媒體,甚至某些藝術家,都在...
-
- 孫策 2 篇專題
-
青年藝術家生存手冊
畢業(yè)季,一般來說,成為職業(yè)藝術家最艱難的時候開始了。以下給出的不是什么指導意見,更不是什么成功經驗,僅僅是吃過的屎和走錯的路,和年輕朋友們分...
-
一塊是天鵝肉,一塊是臭狗屎
其實喜歡藝術家和喜歡女人(男人)是一樣的,大多時候都是會選擇一個類型,很難想象一個成熟的觀眾會喜歡賈科梅蒂、莫蘭迪、塞尚的同時還會喜歡安迪·...
-
- 杜曦云 1 篇專題
-
巴塞爾中的過眼云煙,誰能進入大網(wǎng)眼的藝術史?
藝博會期間,巴塞爾市一房難求,我到了預訂的酒店自助入住后,倒頭就睡,因為接下來的幾天會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展覽。
-
- 向京 2 篇專題
-
向京談布爾喬亞: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于哀傷,就不虛此生
同為雕塑藝術家的向京談路易斯·布爾喬亞
-
為什么要談女性藝術?
每次要談到女性藝術都會讓我有種本能的不情愿,聰明的女性藝術家都應該拒絕關于性別的討論。語言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都會有歧義,我始終覺得“女性主義...
-
- 高瑀 21 篇專題
-
當村鎮(zhèn)和小學都不得不廢棄時,藝術又能做什么?
沒有什么是能永遠的。藝術家,藝術展,甚至藝術本身。
-
熊貓GG江湖指月錄之六
GG放舟江湖,正怡然間,有投水者漂于江中,近而救之。其人獨臂細小,形容丑陋,幸氣息未絕,半晌醒轉,乍見一獸黑白犬齒,且通人語,大駭,復欲投江...
-
- 壽 含章 1 篇專題
-
藝術和金融相愛相殺?不如先看看這位笑傲藝術基金的菲利普·霍夫曼
一直以來,我的工作就是腳跨藝術與金融兩岸,兩岸有時親嘴有時吵架有時彼此看不起。你若問我,藝術與金融愛哪一個更多點?我覺得自己愛從事數(shù)學物理的...
-
- Chelsea 10 篇專題
-
一秒一世,F(xiàn)euerle私人美術館小記
私人收藏、個人美術館在西方歷史悠久,在中國也逐漸成熟完善,從藝術氛圍活躍的北京、上海到更具人文美學氣息的蘇杭、 重慶,建筑、藏品、策展、宣傳...
-
藝術從業(yè)者打開巴黎的正確方式
巴黎,從時尚到足球到美食到藝術,打開這座城市的方法很多。不作一個游客,用一個從業(yè)者的方式走進巴黎,無論只有24小時,還是長久的幾個星期,這里...
-
- 鄭姝 17 篇專題
-
4.5億美元的《救世主》,一面西方藝術交易的風月寶鑒
《救世主》的市場成績一面照出西方藝術交易體系的規(guī)范,一面也折照出其中的黑暗。
-
藝術普及,不只庸俗化一條路——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夏季展
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夏季展覽,就像白金漢宮里的女王陛下,超長待機,歷久彌新。從1769年開始,這個伴隨著島嶼夏日陽光而來的展覽從不失約,今年已是...
-
- 楊天帥 31 篇專題
-
Dear Esther,感謝你剝奪我的自由
藝術追求“自由”,強調“自由”,“藝術要有自由”已經成為一種口號。然而很少人想什么是自由。比如我常讀到有藝評人、藝術家、策展人寫文章道“某某...
-
“雨屋”如雨下不只是版權問題
It’s raining Rain Rooms in China. 上月一篇The Art Newspaper報道有此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句。
-
- 尤洋 2 篇專題
-
尤洋 卡塞爾的“危險”,巴塞爾的“蛋糕”
卡塞爾文獻展、巴塞爾藝術展會、明斯特公共雕塑展三個活動本質不同,也就決定了各自的實踐使命和受眾群體不同。算上威尼斯雙年展,這四個活動每十年會...
-
本土與他鄉(xiāng),時差與視差
作為來自他鄉(xiāng)的展覽,不僅僅是文化資本的輸出,如何有效對接全球藝術產業(yè)系統(tǒng)、洞悉市場化進程中的各式需求,才是景觀背后真正的問題。我們也只有7個...
-
- 李蘇橋 16 篇專題
-
神話仍在,秩序荒唐
和大多數(shù)去拍賣場看熱鬧的人一樣,今年香港春拍,我也是緊盯著幾件重要的高價拍品,包括蘇富比拍賣行的安迪·沃霍爾的《毛澤東》以及巴斯特奎亞特的《...
-
王廣義早期作品的流標是對集郵式收藏的告別
其實昨天我沒有能夠回到北京、來到嘉德拍賣“現(xiàn)當代藝術夜場”的拍賣現(xiàn)場,只能根據(jù)公開的拍賣結果來說話;我一直覺得嘉德是不需要上市就可以信賴其交...
-
- 谷浩宇 20 篇專題
-
外面的世界 懷念我的好朋友胖胖
胖胖的好友都知道,胖胖與媽媽母子情深。一張照片里,我看見儀式中的劉媽媽,仰天長嘯之姿,不知是吶喊還是無聲。年邁的守護天使啊,我們都知道,如今...
-
看21世紀向你走來(上)
龍應臺在1994年出了本書,叫做《看世紀末向你走來》。大約到了2015年,我開始有種感覺,覺得屬于21世紀的獨特的風貌,經過了15年的醞釀,...
-
- 張一 1 篇專題
-
倫敦看Frieze
2016,十月的倫敦,F(xiàn)rieze London 和 Frieze Master如以往一樣占據(jù)了Regent Park。這樣的開場白說得好像...
-
- 尹朝陽 20 篇專題
-
感覺的磨礪
賈科梅蒂的作品這兩年看過不少,去年在塞尚的故鄉(xiāng)??怂姑佬g館看過約有十幾件,擺滿了一個廳;今年三月洛杉磯市立美術館里的美國私人藏家也幾乎有滿滿...
-
再識馬蒂斯
近半年來,馬蒂斯是我常常翻閱的畫家。
-
- 王 從卉 7 篇專題
-
一個獨立藝術顧問的巴塞爾收藏攻略
每年6月的巴塞爾都是全球藝術圈最重要的戰(zhàn)場:最大的藝博會、最高的交易量、最好的博物館展覽、最全乎的藝術社交聚會……腳力、眼力、酒力、財力一個...
-
“泛亞洲化”?OR “去中國化?”--- 看2015香港佳士得春拍之硬傷
用了兩個整天認真的研習了香港佳士得、北京保利、北京匡時本季即將開始的春拍圖錄,本想如往常一樣寫裸眼看拍賣的作品賞鑒,然而看完佳士得的圖錄之后...
-
- 田軍 1 篇專題
-
昨天,一位北京收藏家眼中的2016瑞士巴塞爾
6月的焦點之一,無疑又落在了瑞、法、德三國交界的小鎮(zhèn)巴塞爾。 像去年一樣,今年第47屆瑞士巴塞爾藝術展仍舊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拉開帷幕。 ...
-
瀏覽全部
-
- 何 桂彥 3 篇專題
-
將“壞畫”作為目標,你一開始就輸了
看王音的個展,自然會思考繪畫與反繪畫的問題。“壞畫”不知道是哪年在中國繪畫界開始流行的,反正這幾年大家熱衷于討論。事實上,直奔“壞畫”而去,...
-
“偽抽象”的泛濫
如果假定有一種“偽抽象”繪畫的存在,那什么又是“真抽象”,或者是“有意義的抽象”呢?一般而言,只要一件作品沒有出現(xiàn)寫實的形象,擺脫作為符號性...
-
- 樊婉貞 12 篇專題
-
2016年香港畫廊統(tǒng)計報告
市場帶動城市經濟。香港開放的市場體制及面向大陸、背向亞洲市場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了亞洲區(qū)最大的藝術博覽會。博覽會主導這十年的藝術市場動向,改變了原本以...
-
概評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雙年展,或泛稱為歐美式的(又或者你一定要偏執(zhí)地讓它代表“全球”)雙年展操作,不難逃這樣的討論:“量”多過于“質”的展現(xiàn),空間與作品是否...
-
- 黃燎原 11 篇專題
-
一只雞,一頭牛
黃燎原眼中的邁阿密海灘藝博會有哪些亮點。
-
2014:我的音樂和藝術生活
2014年和2004年一樣,是我轉折和幸福的一年。2004年,我做了賀蘭山搖滾音樂節(jié),并創(chuàng)建了北京現(xiàn)在畫廊。2014年,北京現(xiàn)在畫廊迎來了它...
-
- 陳 歡婷 1 篇專題
-
十億買畫能不能成就一個國際美術館?
其實只靠花了十億元買畫,并不能把一個美術館推向國際。 感覺只是壕而已!相信大家很多人昨天都被某位財主十億元購入莫迪利安尼畫作《沙發(fā)上的裸女...
-
- 胡湖 11 篇專題
-
先別急著叫好,沒有小而美的藝博會這回事
看藝博會后畫廊老板們對媒體說著各種言不由衷的話,是一件有點殘忍的事。對實際收成心知肚明的展商,不如如何苦笑著面對「不賣也贏」的會后報道。
-
姐夫拍的第一個800萬:拍得好沒有秘笈
“姐夫拍”紅了,很多人問我有什么秘笈。霸道姐夫邪魅一笑,吐出一句:秘笈多少錢一斤?
-
- 周艟 1 篇專題
-
藝術彩蛋?從我自己的一個特殊經歷說起
這個特殊的經歷其實發(fā)生在去年的6月份,當時我正好做了第一個藝術項目Macasa Art Project S1,與上海滬申畫廊的合作的來自國美...
-
- 蘇堅 22 篇專題
-
“食狗”與“抽象”:找哪先生爭?
近暑期,南方廣西玉林比較“熱……鬧”,“熱”是因為“夏至”,“鬧”是因為“食狗”。
-
打造藝術的“消費體驗”環(huán)境
5月14日深圳的中國國際文博會開幕,里頭有藝術部分,第二天,春季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接著開幕,都趁著周末賺人氣?,F(xiàn)在這類藝術消費場越來越多,但...
-
- 邱家和 3 篇專題
-
“飛來石”落地以后
近日有機會采訪中國嘉德、泰康人壽的董事長陳東升先生,被他關于“飛來石”的故事所吸引。
-
重心遷移:香港巴塞爾重訂日程表
內地雨雪初霽,香港卻已是春意盎然了:由于香港巴塞爾藝博會3月中旬就舉辦,把全球藝術圈的眼光早早地引到了香港。
-
- 章潤娟 1 篇專題
-
中國不缺好藝術家,中國缺好策展人——2015威尼斯雙年展觀后記
從1948年起,威尼斯雙年展就代表世界藝術潮流,所以才有了神話說與追夢說,才有了蜂擁而至與趨之入鶩。
-
- 田 歌 4 篇專題
-
大愛關良的人都有相似之處
廣收博取、西為中用、“得意而忘形”的關良近來頗受關注,從南到北自西向東的大小展覽消息頻仍。
-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
每次出門路過炎黃藝術館路南側的過街橋下,總能看到一位耄耋老人,上身著舊色藍中山裝,抿了嘴默默坐在那里,面前的地上總是擺張硬紙板,上面擱了兩三...
-
- 夏可君 12 篇專題
-
以自然書寫走出現(xiàn)代性欲望與虛無的惡性循環(huán)
西方開始的現(xiàn)代性,就一直在欲望與虛無之間打轉,陷入了如同長蛇咬住自己尾巴的惡性循環(huán),這個“惡性循環(huán)”才是尼采思想喚醒的現(xiàn)代性困局。
-
文人美學的“三一體”重建
古代的文人(Literati),就是精通經史子集的“通人”。
-
- 李峰 1 篇專題
-
沒有年輕藝術家,只有年輕藝術
這幾年頻繁談論年輕藝術家、越來越多相關展覽與獎項涌現(xiàn)的背后,無疑是興奮滿滿的押注心態(tài)——大家都不愿和下一次的成功擦肩而過,可能的發(fā)現(xiàn)就在身邊...
-
- 朱 偉 4 篇專題
-
沒有君子不養(yǎng)藝人
郭德綱每次演出最后總要唱一段《大實話》,其中一句:沒有君子不養(yǎng)藝人。意思是說有錢同時又想要臉、更想在窮人面前顯得比窮人更有錢的主兒,最好多出...
-
水墨的故事·紅旗剩下的蛋
這兩年搖滾樂聽得少了,為搖滾樂多多少少做過兩件事:一件是積德的事兒,一件是損人不利己的事兒。
-
- 徐累 1 篇專題
-
沈從文 鄉(xiāng)野作家的清澈與純粹 文學家的浪漫與生動
1949年,當北平城里的知識分子們都懷著欣喜激動的心情迎接新政權時,只有沈從文,徹底崩潰了。吳晗來看他時,他對吳晗說,愿意去磁縣燒磁,這讓這...
-
瀏覽全部
-
- 高鵬 1 篇專題
-
憂傷呀,憂傷!那無處安放的青春憂傷—— 寫給用真誠繪畫的年輕藝術家們
無故發(fā)燒了一天一夜,喝水喝果汁,也有時間看看同行推薦給我的一些推廣、售賣年輕藝術家的網(wǎng)站。2014年一開年,我至少擔任了4個以上推薦年輕藝術...
-
瀏覽全部
-
- 李振華 5 篇專題
-
不能平靜的春天
春天就要來了,我的世界充滿的鮮血的味道,嘴里有些苦,可能是昆明的血腥味過于彌漫,即使遠在他鄉(xiāng)的我,也有一絲對故國的歉疚和哀傷。我想這是藝術解...
-
一個展覽和年末感謝
Pierre Huyghe在蓬皮杜的展覽,中心為一個巨大黑色的冰面,上面全是冰鞋的痕跡,一條條纏繞復雜的線條,如同在黑板上粉筆的印記。還有一...
-
瀏覽全部
-
- 許宏泉 1 篇專題
-
許宏泉悼朱新建 怎么快活怎么畫
大豐先生死了,這幾天很多人都在懷念他,微信圈里,各類正經或不正經的紀念文字向口水一樣亂地飛。他死得實在早了些,仿佛又在人們意料之中。 他毫無...
-
- 唐昕 5 篇專題
-
集體主義
可以說,80年代的中國第一代當代藝術家們,是集體主義的最后一代,他們以集體主義的方式終結了他們成長的集體主義時代。他們是個分水嶺。
-
投資者的疑慮和非營利機構運營管理者的隱憂
國內民營的非營利藝術機構比如北京的尤倫斯藝術中心、今日美術館、泰康空間和箭廠,廣東的時代美術館和四川的A4美術館,都是藝術界里大家感覺還算不...
-
- 林二 1 篇專題
-
曾梵志能帶動當代藝術市場進入億元時代嗎?
曾梵志的作品在今年秋天的香港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的夜場拍賣中兩度過億,媒體對事件最關心的是這個結果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影響,其實非要尋找一個藝...
-
- 遲鵬 3 篇專題
-
兒童繪本
大概是自己還愿意童心未泯吧,近幾年開始瘋狂地關心兒童讀物,并收集了2000多冊兒童繪本。
-
只言片語
起初都是三角形,磨合之后,圓了,可面積小了。留著角的,都夠大。沒有角的,都靈活。角銳,圓渾。人,哪怕只剩一個角,也是好的。
-
- 孫振華 3 篇專題
-
無差別優(yōu)異
三聯(lián)出了一本書,《我不原諒——一個90后對中國教育的批判和反思》,書里談到了“無差別優(yōu)異”的問題。作者舉了個例子,中國家長參加美國學校的家長...
-
低調現(xiàn)實主義
畫家張路江從2011年10月開始,用了35天,在廣州珠江新城一座還在施工的大樓第29層,用寫生的方式創(chuàng)作了一幅大型油畫《地王的誕生》。
-
- 石建邦 2 篇專題
-
“買個意思”
尹朝陽說我是“山鷹放飛,土鱉進城?!?月10日,混入“藝術革命隊伍”,搭上Hi代表團去布拉格、卡塞爾、巴塞爾轉了一圈,雖說一路走馬觀花,倒也...
-
嗬,Wabi-Sabi
春節(jié)后逛書店,淘到一本臺灣翻印的小書,《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是一位叫科仁(Leonard Koren)的老...
- 01 男性裸體像與同性戀
- 02 當代藝術的三次洗牌
- 03 犬奸
- 04 有錢未必就是大爺——泰康成為蘇富比第一大股東之后
- 05 “雨屋”如雨下不只是版權問題
- 06 熊貓GG江湖指月錄之六
- 07 往事丨84歲才有第一次個展,他50余年繪畫生涯背后有什么故事?
- 08 再識馬蒂斯
- 09 秋天來了,冬天還會遠嗎?
- 10 朱銘先生說:“人真多??!”
- 01 男性裸體像與同性戀
- 02 當代藝術的三次洗牌
- 03 有錢未必就是大爺——泰康成為蘇富比第一大股東之后
- 04 犬奸
- 05 往事丨84歲才有第一次個展,他50余年繪畫生涯背后有什么故事?
- 06 “雨屋”如雨下不只是版權問題
- 07 熊貓GG江湖指月錄之六
- 08 周婉京:我還是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日記
- 09 青年藝術家生存手冊
- 10 秋天來了,冬天還會遠嗎?
- 01 男性裸體像與同性戀
- 02 犬奸
- 03 往事丨84歲才有第一次個展,他50余年繪畫生涯背后有什么故事?
- 04 一米民主
- 05 父與子
- 06 周婉京:我還是寫不出一篇像樣的日記
- 07 性侵不限于肉體,荒木經惟“繆斯”殘酷物語
- 08 賺錢就賺錢,別老cue未來
- 09 朱銘先生說:“人真多??!”
- 10 下午四點
本周熱門資訊
瀏覽更多- 01 “創(chuàng)造者的元年:李山與宋徽宗”展覽開幕式暨“藝術、科學與文明”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 02 肖江:在山里徒步,在午后出神
- 03 墨齋新展 井上有一與李華生的心畫
- 04 畫什么都是一樣的,星空間呈現(xiàn)張暉近作
- 05 2020-2021 保時捷“中國青年藝術家雙年評選”提名展亮相第九屆 ART021 藝博會
- 06 新落成的荷蘭博物館公共藝術倉庫是一個巨型大碗,將于2021年向公眾開放
- 07 借隔離走向真正主觀 在長征看朱昱的十年
- 08 X館際合作|花映春禧——2025館際美術作品對話展
- 09 蘇富比 x 大悲宇宙作品「有詩的海灘」拍出140000美元
- 10 曹向東轉向 小而精的明軒當代藝術首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