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藝術的“消費體驗”環(huán)境
5月14日深圳的中國國際文博會開幕,里頭有藝術部分,第二天,春季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接著開幕,都趁著周末賺人氣。現(xiàn)在這類藝術消費場越來越多,但就像今年的“藝術北京”,不知道為什么,我從遠在南方的外圍感覺到它埋沒在五一假期里了,好像關注度都比不上同期的威尼斯雙年展,媒體報道或網(wǎng)友傳遞的信息并不多。如果說雙年展是藝術展場不是賣場不可比,那么比比之前的香港巴塞爾的熱鬧又該怎么說?而且,依理說,如果遠赴威尼斯是以藝術的方式振我中華,值得關注,但好像也是罵聲更盛,所以反過來自己身邊的這么多主場,應該好好珍惜、重視而不是漠不關心才對——即使罵一罵也是為了進步嘛。
雖然已多屆但我沒現(xiàn)場考察、體驗過“藝術北京”,不好評說,但看到今年有“經(jīng)典館”、“設計館”分設,可以想象其有走向“綜合展會”的意圖,我很擔心這有往不倫不類發(fā)展的危險,而與巴塞爾這樣的單純、專業(yè)、精致、整齊、前沿的賣場更會越差越遠。遠的無經(jīng)驗,近的倒有,身邊的算是中國最早的廣州藝術博覽會我看過,其大雜燴、攤位排比的大排檔檔次,讓我看過一兩屆后就再無興趣捧場。
藝術博覽會這類專業(yè)品賣場,當然是重要的、需要的生態(tài)鏈條之一環(huán),我正是希望操辦人在廣度和深度上把它們做得更專業(yè)又有特色也更細節(jié)考究些——包括各種推廣程序、方式和制度,所以今年“藝術北京”開設連接場館的公共區(qū)域之“ART PARK公共藝術區(qū)”,我倒頗感興趣,想知道操辦人是怎么往“公共區(qū)域”推廣藝術的,我甚至想象、亦是希望他們不只是場館現(xiàn)場、展會期間做這個動作。這種策略是我感興趣的:中國有的是人口,現(xiàn)在也有消費資金、閑錢,提供相對好的藝術產(chǎn)品的藝術勞動人口也絕對多,但買賣場的專業(yè)專業(yè)人士還缺乏打造好的“消費體驗”環(huán)境的熱情、動力和策略,還不能更有效地誘導藝術消費。
說到藝術消費,讓我想起近日媒體熱炒的“調查顯示百分之九十以上日本人厭惡中國但大量中國人旅游消費首選日本”的情緒,以及春節(jié)期間中國游客赴日“瘋搶馬桶蓋”事件。想想,春節(jié)期間有多達45萬中國游客赴日消費,購物消費近60億元人民幣,而很多消費品就是“中國制造”或“中國可以制造”的簡單日用品,比如智能馬桶蓋產(chǎn)自杭州、天價健康米產(chǎn)自遼寧等。對此,在比較國內頻繁的日常消費事件、事故以及國內零售額增幅逐年下降、消費欲不旺的現(xiàn)實后,出現(xiàn)了“要抓住這個反思契機”的聲音,比如中國科學院有院士發(fā)言指出,國內“科研機構不愿做小創(chuàng)新,小微企業(yè)沒能力做創(chuàng)新”的現(xiàn)象需要扭轉,否則因為缺少科技創(chuàng)新的話語權,中國一直走在“國外標準”的后面,為國外企業(yè)搞低廉的“代工”,做“中國制造”而非“中國智造”,大量產(chǎn)品利潤被國外企業(yè)拿走,沒有核心技術,只能利用人口紅利獲取微利,還讓消費者對國內商品不買賬。
從這樣的聲音看,反思契機藝術界也該有一份,因為“跟屁國外標準”、“缺乏中國智造”、“不愿小微創(chuàng)新”,也是像以上關于威尼斯雙年展、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話題中一旦比對到國內狀況時就普遍要吐槽的聲音。說實話,從消費換算的角度簡單一想也明白,如果“馬桶消費”發(fā)展到藝術界,本國不能扶持、培育出藝術本土名家和品牌專業(yè)賣場,就是國內不差錢藏家為那幾張梵高、莫奈、畢加索的“億億出手”,也足夠養(yǎng)活國內一堆“藝術野狗”!
有輿論還指出,在日本才會瘋搶智能馬桶,因為有一個“消費體驗環(huán)境”的問題,消費是需要體驗和體驗培養(yǎng)的,在日本,智能馬桶蓋是建筑物標配,從酒店、住宅到公共設施都裝配了,購買意愿是在日常的上佳體驗中自然產(chǎn)生的,這種連貫的客戶體驗環(huán)境國內缺乏。換話說,在威尼斯逛雙年展、在香港逛藝術博覽會,會跟在國內某些地方逛有完全不同的“消費體驗”,那種高檔感可能跟大到社會的民主成色小到所住酒店的一墻一物以及這一切的歷史積淀都息息相關,還跟“意大利智造”、“瑞士智造”有關,在這些地方你可能終于有成為“人”甚至“人中人”的感覺。所以,就不能奇怪一個隨時有“消費有毒”恐懼的人,盡管知道別人百分之九十幾討厭你,也歷史上跟你結仇,但在別人永遠見一個仍然點頭哈腰一個彬彬有禮的禮儀面前,還是忍不住痛快出手。
我曾聽過一堂荷蘭小學美術樣板課,小朋友們被拉到高檔消費場上課,對著購物架上排滿的各色女裝鞋子,學會辨認款式、配色、造型等,老師會講“樣式史”知識,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古典式、現(xiàn)代式等簡單分類,也會讓學生動手分類,還布置家庭作業(yè)回家?guī)蛬寢尅肮芾硇瘛?。比較我們的美術課,就能明白一代代人怎么打造藝術“消費體驗”這回事了,我們在課堂上給小孩講色彩、色彩構成“知識”一百遍,也許比不上別人“體驗”一次吧。讓小孩學會長大后過上“有藝術”的精致生活,又代代傳遞積淀形成一種高品位的公共藝術生活,我們缺乏這樣有成效的的“實用”藝術教育。再想一想我們的美術館、博覽會、畫廊,都做好了嗎或而都愿意做好了嗎?大家在各空間、各階層做足功夫提供機會了嗎?藝術品生產(chǎn)、品質保證到客戶體驗這整個“消費鏈條”都理順了嗎?……在怎么教育消費、提供消費體驗環(huán)境等做法和細節(jié)上,比如聽說有的畫廊、博覽會、拍賣場喜富厭貧,只知道如何開辦VIP豪客之夜、之場,卻對一般觀眾不招見、不搭理,絕不想想“一般觀眾之夜”的可能和功德。但事實是,“消費體驗”是消費社會的基礎,普及消費是高端消費的基礎,只有有牢靠基礎的群眾藝術消費,才可能有穩(wěn)定的、專業(yè)的、自成體系的、公益的、公共關懷的藏家群體。
最后轉送一句話時勢話語:藝術消費不只是玩玩說說的時髦,藝術產(chǎn)業(yè)的升級、轉型,功在當代,德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