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特別致謝受訪者(排名不分先后):
王衛(wèi)、何穎宜(Rania Ho)、富源、韓馨逸、胡偉、黃靜遠、馮兮、彭曉陽、夏彥國、游飄、爍琪、王將、梁半、周姜杉、胡慶泰、張新軍、范西、吳小軍、傅鐳及泰康空間。
參考文獻:
Sischy, I. 1980. “Artists Respond to: Is the Alternative Space a True Alternative”, Studio International, Vol. 195, No. 990. P. 72-3.
備注:2018年創(chuàng)建的6家藝術空間分別指:的|藝術中心、PPPP空間、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空間(北京)、車庫實驗藝術空間(外交公寓A區(qū)四號樓車庫)、居民樓研修,以及目前已停止運營的紋身店實驗藝術空間。
Rosati, L. Alternative histories: New York art spaces, 1960-2010, The MIT Press, 2012. P. 15-20.
備注:北京非營利空間中亦有諸如金杜藝術中心、三影堂藝術中心、林冠藝術基金會這類運營模式更傾向于美術館類型的案例,因其擁有購藏作品或票務收入的成分,暫不列入本文討論的范疇。
參見Thomas Elsaesser與Alexander Ablerro發(fā)布于e-flux第59期的關于法羅基的對話“一個為不再可見創(chuàng)建的框架” 。(https://www.e-flux.com/journal/59/61111/farocki-a-frame-for-the-no-longer-visible-thomas-elsaesser-in-conversation-with-alexander-alberro/刊載時間2014年11月,查閱時間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