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青年的彩虹夢 aye畫廊群展項目

展覽現(xiàn)場
青年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如彩虹下方的景色一般,以自身情感帶出的作品顯現(xiàn)出他們這個年齡段的蓬勃朝氣與豐富情感。策展人許晟邀請到李泉山、錢佳華、楊松三位80后青年藝術家,以他們目前極具個人化的創(chuàng)作面貌,構成展覽“在彩虹下”,于8月24日在aye畫廊開幕。

李泉山的作品《在彩虹下》

李泉山的作品《你將遇見一只企鵝》
1982年出生的李泉山雖然是三位藝術家中較為年長的,可他作品中的小清新元素常讓人誤以為出自蘿莉之手。觀看李泉山的作品像是在閱讀童話故事,零散的物象得到他精心的布置,并在涂抹覆蓋的過程中獲得一席,演奏獨一無二的故事。無論是《綠腳趾》、《減肥成功的小孩》,還是與展覽同名的《在彩虹下》,李泉山雖然描繪了討喜的人物圖案,可四周的氛圍卻因為顏料流淌的痕跡、不太協(xié)調的射線以及略微黑暗的色塊而變得意味聲長?!毒G腳趾》中沒有綠腳趾,遺留下來的帽子似乎暗示了他的離去;《減肥成功的小孩》惶恐的表情似乎對事后的結果不太滿意。故事雖然早已設定,可畫面中突現(xiàn)的元素卻打破了就有的發(fā)展路線,給予觀眾更多想象的可能。

錢佳華的作品

錢佳華的作品《補時》
相較于李泉山外表感性的作品,錢佳華的畫作顯得尤為冷靜:沒有彎曲圓滑柔軟的表達,只有橫折鋒利堅硬的外貌。然而筆直的線條與矩形色塊的組合卻細聲訴說了藝術家內在敏銳的情感。當視線跟隨畫中筆直的線條游走時,轉折與斷裂痕跡的突然闖入令人心里不由的一震。錢佳華的作品不是靜止的,線條微妙的變化留住了時間。如作品《補時》,黃色的長線條從左至右逐漸縮短,下方對應的短線條慢慢傾斜接近底邊。似乎有一股無形的力量作用于此,強行進入將其切斷。錢佳華以極為簡單的元素描繪 出內在復雜的情感。細細品味,方能感受其中動人之處。

楊松的作品《母親》與《父親》
除了二維平面繪畫,“在彩虹下”也呈現(xiàn)了楊松的雕塑作品。有沒有華麗光鮮的外貌,殘缺的身體以及樸素的色彩令這些新生的雕像有了豐富的過去,古埃及造像般僵硬的姿態(tài)令它們成為儀式之物。雖然塑造的對象是身邊的熟人,可楊松去除了他們獨一無二的特性,將自我感受注入其中,構成“我對你”最本質的認知與感受。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內,如何構造自己的精神面貌顯得尤為重要。這三位藝術家生活在同一個文化之中,卻以自我獨特的社會體驗塑造出自己特有的精神表現(xiàn)形式,如同彩虹下被雨洗刷后的事物,不被主流之氣所感染,顯露出真實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