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展廳前端,張升化以黑檀制作的《棲梧》打破了木雕靜止的狀態(tài),近乎飛行器的它,憑借齒輪之間的相互帶動,使大量的觀眾駐留其中并上下打量它的運作原理。又或者李慶陽以樺木制作的《生命體 靜物》:若忽忽走過,將被其簡單的外表欺騙;與它對視幾秒,會感受到它一張一合的呼吸聲。作為此次的參展藝術(shù)家、策展人馬文甲表示,第一回的作品面貌較為傳統(tǒng),多注重于基本功與寫實技巧;第二回作品面貌多樣,多關(guān)注藝術(shù)家對材料特性的認識、把握能力。如婁金的《連理枝》,一頭為真、一頭為假,通過模仿自然,探討了萬物生成的基本法。又或是馬文甲本人的作品《集體意識的身份》,仿真的外形消解了材質(zhì)本有的特性,暗藏的眼睛賦與書脊處的開口,賦予其人格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