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国产精品精品,首页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免费,91精品国产现在观看,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下

    1. 朱朱VS高森信男 兩岸青年藝術家在誠品

      作者:王丹藝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2014年8月14日 資訊 ?展覽
      知道臺灣妹子正、歌曲小清新、綜藝娛樂多、墾丁風光好,那么對于臺灣現(xiàn)在的青年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面貌,大家又了解多少呢?當應邀到大陸參展的臺灣藝術家多是老前輩而不能反映臺灣當下青年一代的創(chuàng)作面貌時,臺灣誠品畫廊總監(jiān)趙琍便想,是否可以在同一個空間,以年輕策展人選取年輕藝術家為原則,通過一前一后的展覽,令觀者看到此時此刻兩岸青年藝術家不同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兩岸青年藝術家在誠品”的計劃于去年誕生了。
      誠品畫廊總監(jiān) ?趙琍 攝影/董林
      誠品畫廊總監(jiān) ?趙琍 攝影/董林
      2013年的首場“論戰(zhàn)”中,大陸代表是徐冰策劃的“心有靈犀:徐冰研究生作品展”,臺灣代表是龔卓軍策劃的“我們是否工作過量”。由于首次舉辦,一切都在摸索的過程中?!爱斝毂谡\品畫廊做個展‘從天書到地書’,我跟他說想在每年暑期做一個兩岸青年藝術家的展覽。那時他就說他要當策展人。”趙琍說道。或許對徐冰期待蠻高,當他推薦自己的研究生時,趙琍感到有些意外?!安贿^,這些學生里面也有一些作品時做觀念的。”有了學生展覽的基調,臺灣派出了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博士班所長龔卓軍擔任指揮,分別在本土不同高校中挑選出一批年輕藝術家,構成展覽“我們是否工作過量?!睆内w琍的話語中,小編感受到臺方展覽的風頭力壓徐冰研究生的?!叭ツ辍覀兪欠窆ぷ鬟^量?’十分精彩,并引發(fā)大家廣泛的討論,其中一些大型的裝置作品也被私人收藏了?!迸c大陸策劃的展覽相比,臺灣參展的藝術家多圍繞臺灣當下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思考觸動人心。并且展覽形式多樣,其中河床劇團會在展覽的每個周末演出《六尺之下,十尺之上》,每場只有一個觀眾。在此營造的空間令觀者脫離日常生活進入到一個與夢相接的過度。
      2012年2月徐冰個展“從天書到地書”
      2012年2月徐冰個展“從天書到地書”
      有了之前的經驗,今年暑假開啟的“兩岸”計劃限定以青年策展人挑選青年藝術家。臺灣代表是高森信男策劃的“拾荒花園”,大陸代表是朱朱策劃的“自我的社會學”。對策展人的要求,除了是較為年輕的,還有就是跳脫高校培育出來的藝術評論者的身份。如高森信男是藝術心理學出來的,而朱朱是從法律專業(yè)出來的?!八麄兿鄬梦覀兯胂蟛坏降难酃馓暨x藝術家?!壁w琍說道,“我們主要是想打破既定的,我們所忽略的框架?!痹谒磥?,從去年“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到今年的“拾荒花園”,臺灣青年藝術家雖然年紀很輕,卻在追溯過去,以某種形式哀悼這個曾被自己忽略的年代。如去年高俊宏以臺灣本土被遺失的廢墟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體,以及今年陳伯義以當下面臨拆遷的紅毛港聚落為創(chuàng)作主體,他們都在探討歷史遺留物與如今社會發(fā)展之間的沖突。相比起來,趙琍覺得大陸的青年藝術家正以新語言與媒材創(chuàng)作出自己年輕的歷史。
      2013年誠品hualang畫廊“兩岸青年藝術家在誠品:我們是否工作過量?” 周育正作品空間照
      2013年誠品hualang畫廊“兩岸青年藝術家在誠品:我們是否工作過量?” 周育正作品空間照
      問及為何不將兩岸藝術家聚集在一塊,以對照的形式突出兩岸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面貌上的不同,趙琍說,“我希望他們看到彼此內在的群體意識?!薄八麄兙拖衿灞P里的黑子與白子。若混在一起,我們只看到棋盤,難以察覺他們各自的路線。”被同一環(huán)境的策展人選取,這些藝術家原有的集體小意識在統(tǒng)一呈現(xiàn)的過程中展示出清晰可變的集體創(chuàng)作狀態(tài)?!斑@種狀態(tài)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兩岸藝術家對待藝術的不同態(tài)度?!背苏褂[,8月17日,在誠品書店信義店會有一場名為“對照記:島與陸的互為鏡像”的策展人對談。今年的策展人朱朱和高森信男將在此談論兩岸青年藝術家在面對共同的全球化競爭與不同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回應以什么樣的觀點,從而創(chuàng)作出足以代表這個時代的藝術作品。
      展覽:拾荒花園
      策展人:高森信男
      藝術家:李若玫、林仁達、林書楷、陳伯義、葉偉立
      時間:2014年7月5日 - 2014年8月10日
      “拾荒花園”展覽中 李若玫的作品《一山清云:時光》 2013 塑料編織袋、椰子樹、展示架、植物燈
      “拾荒花園”展覽中 李若玫的作品《一山清云:時光》 2013 塑料編織袋、椰子樹、展示架、植物燈
      “拾荒花園”展覽中 李若玫的作品《一山清云:我的爺爺》(影像截圖) 2007 單頻道錄像 黑白有聲 30'00
      “拾荒花園”展覽中 李若玫的作品《一山清云:我的爺爺》(影像截圖) 2007 單頻道錄像 黑白有聲 30'00"
      “拾荒花園”展覽中 林仁達的作品《月臺電影 1-3-3候車線》 2012-14 數(shù)字輸出/白金純棉相紙
      “拾荒花園”展覽中 林仁達的作品《月臺電影 1-3-3候車線》 2012-14 數(shù)字輸出/白金純棉相紙
      “拾荒花園”展覽中 林仁達的作品《約翰的小鎮(zhèn)》 2012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 7'57
      “拾荒花園”展覽中 林仁達的作品《約翰的小鎮(zhèn)》 2012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 7'57"
      《拾荒花園》展覽中 林書楷的作品《陽臺城市文明:積木城市語錄》 2014 手工木刻模具、塑料玩具
      《拾荒花園》展覽中 林書楷的作品《陽臺城市文明:積木城市語錄》 2014 手工木刻模具、塑料玩具
      “拾荒花園”展覽中 林書楷的作品《陽臺城市文明志—不被群山遺忘的城市》 2013 代針筆、墨水、紙
      “拾荒花園”展覽中 林書楷的作品《陽臺城市文明志—不被群山遺忘的城市》 2013 代針筆、墨水、紙
      “拾荒花園”展覽中  塵伯義的作品《層跡(高雄 紅毛港 海汕1路94號—黃興在宅)》 2006 攝影 (3D數(shù)字輸出于鋁塑版)
      “拾荒花園”展覽中  塵伯義的作品《層跡(高雄 紅毛港 海汕1路94號—黃興在宅)》 2006 攝影 (3D數(shù)字輸出于鋁塑版)
      “拾荒花園”展覽中  塵伯義的作品《層跡(高雄 紅毛港 海汕1路99號—吳清宅)》 2006 攝影 (3D數(shù)字輸出于鋁塑版)
      “拾荒花園”展覽中  塵伯義的作品《層跡(高雄 紅毛港 海汕1路99號—吳清宅)》 2006 攝影 (3D數(shù)字輸出于鋁塑版)
      “拾荒花園”展覽中 葉偉立的作品《古董級垃圾研發(fā)公司 02 咖啡桌椅組合》 2012 棺木用木材、廢棄墓碑、金屬支架、滾輪
      “拾荒花園”展覽中 葉偉立的作品《古董級垃圾研發(fā)公司 02 咖啡桌椅組合》 2012 棺木用木材、廢棄墓碑、金屬支架、滾輪
      “拾荒花園”展覽中 葉偉立的作品《古董級垃圾研發(fā)公司04 盛滿各類對象的箱子(水泥桃)》(局部) 2014 各類拾得物、木箱、水泥球
      “拾荒花園”展覽中 葉偉立的作品《古董級垃圾研發(fā)公司04 盛滿各類對象的箱子(水泥桃)》(局部) 2014 各類拾得物、木箱、水泥球
      展覽:自我的社會學
      策展人:朱朱
      藝術家:李青、胡慶泰、倪有魚、程然、楊心廣、臧坤坤
      時間:2014年08月16日-09月21日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李青的作品《白色群像》 2010 油彩、畫布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李青的作品《白色群像》 2010 油彩、畫布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李青的作品《鄰窗?甜品 # 1》 2014 木、有機玻璃、金屬、油彩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李青的作品《鄰窗?甜品 # 1》 2014 木、有機玻璃、金屬、油彩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程然的作品《在入睡之前III:兩只鴿子》(影像截圖) 2013 最高碼率H264格式超級16毫米膠片轉單頻數(shù)字高清錄像(彩色,有聲)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程然的作品《在入睡之前III:兩只鴿子》(影像截圖) 2013 最高碼率H264格式超級16毫米膠片轉單頻數(shù)字高清錄像(彩色,有聲)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程然的作品《漫無主義者》 2013 雙面黑膠唱片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程然的作品《漫無主義者》 2013 雙面黑膠唱片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胡慶泰的作品《慶泰,最美的顏色是黃色》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胡慶泰的作品《慶泰,最美的顏色是黃色》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胡慶泰的作品《偏執(zhí)\嚴肅\倔強\孤僻》(影像截圖)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胡慶泰的作品《偏執(zhí)\嚴肅\倔強\孤僻》(影像截圖)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倪有魚的作品《寸光陰 12#》 2014 老柚木、銅絲、銅釘、鋼板、漆料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倪有魚的作品《寸光陰 12#》 2014 老柚木、銅絲、銅釘、鋼板、漆料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倪有魚的作品《歷史觀-2》2013 木刻版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倪有魚的作品《歷史觀-2》2013 木刻版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楊心廣的作品《憑欄處》 2008 松木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楊心廣的作品《憑欄處》 2008 松木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楊心廣的作品《蟲子》2008 鵝卵石
      “自我的社會學”展覽中 楊心廣的作品《蟲子》2008 鵝卵石
      “自我的社會心理學”展覽中 臧坤坤的作品《消耗》 2012-2013 24件卷尺、壓克力等綜合媒材
      “自我的社會心理學”展覽中 臧坤坤的作品《消耗》 2012-2013 24件卷尺、壓克力等綜合媒材
      “自我的社會心理學”展覽中 臧坤坤的作品《鍍金(II)》2014 綜合媒材
      “自我的社會心理學”展覽中 臧坤坤的作品《鍍金(II)》2014 綜合媒材
      2014年上半年,兩岸藝術家交流展覽列表
      朱朱VS高森信男 兩岸青年藝術家在誠品

      訂閱hi郵件

      訂閱hi郵件

      恭喜您,已經成功訂閱!
      HIART將定期發(fā)送最新咨詢至您的郵箱,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關于Hi藝術

      《Hi藝術》創(chuàng)刊于2006年9月,集結全球前沿的藝術信息、擁有專業(yè)的市場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訪內容,日常以十多個專業(yè)的欄目為架構,內容豐富而富有層次,全面而條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當代藝術媒體平臺。

      《Hi藝術》的內容在堅持可讀性基礎之上強調原創(chuàng)性,每次都力求為讀者提供權威性的實用數(shù)據(jù)信息,并在年末總結當代藝術的年度發(fā)展概況,產生 “指標藝術家”、“指標拍賣行”和 “指標畫廊”。該系列歷經錘煉與市場檢驗,正逐漸成為當代藝術投資的首選參考媒體。

      今天的《Hi藝術》在時間的累積、新老客戶的實用建議以及自身經驗的不斷增長下,無論是內容還是版式都在不斷完善中,追求進步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我們仍在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聯(lián)系我們:

      郵箱
      編輯部:
      info@hiart.cn
      展訊郵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郵箱:
      zhaopin@hiart.cn
      電話
      編輯部:
      010-59756811
      廣告部:
      010-59756811

      關于Hi藝術

      《Hi藝術》創(chuàng)刊于2006年9月,集結全球前沿的藝術信息、擁有專業(yè)的市場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訪內容,日常以十多個專業(yè)的欄目為架構,內容豐富而富有層次,全面而條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當代藝術媒體平臺。

      《Hi藝術》的內容在堅持可讀性基礎之上強調原創(chuàng)性,每次都力求為讀者提供權威性的實用數(shù)據(jù)信息,并在年末總結當代藝術的年度發(fā)展概況,產生 “指標藝術家”、“指標拍賣行”和 “指標畫廊”。該系列歷經錘煉與市場檢驗,正逐漸成為當代藝術投資的首選參考媒體。

      今天的《Hi藝術》在時間的累積、新老客戶的實用建議以及自身經驗的不斷增長下,無論是內容還是版式都在不斷完善中,追求進步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我們仍在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雜志訂閱熱線: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
      微信訂閱:
      微信號:hiartmimi (可享會員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