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国产精品精品,首页中文字幕中文字幕免费,91精品国产现在观看,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下

    1. 從零到無限|重啟鹽城藝術坐標,ZERO精神的再度共振

      2025年5月21日 資訊 ?展覽
      從零到無限|重啟鹽城藝術坐標,ZERO精神的再度共振
      《從零到無限》

 

2025.05.13-2025.06.22

江蘇省鹽城市美術館 3/4/5 號展廳

 

策展人:沈凌昊、徐怡琛

 

藝術家:高入云、高郁韜、Han Lee、

John·Roloff、劉建華、林科、覺然、

龍盼、沈凌昊、邵譯農、王恩來、

吳逸飛、楊熹、張翀

 

學術支持:雨卓
      《從零到無限》
       
      2025.05.13-2025.06.22
      江蘇省鹽城市美術館 3/4/5 號展廳
       
      策展人:沈凌昊、徐怡琛
       
      藝術家:高入云、高郁韜、Han Lee、
      John·Roloff、劉建華、林科、覺然、
      龍盼、沈凌昊、邵譯農、王恩來、
      吳逸飛、楊熹、張翀
       
      學術支持:雨卓

      本次鹽城市美術館展覽《從零到無限》由沈凌昊與徐怡琛共同策展,延續(xù)德國先鋒藝術團體零小組(ZERO Group)所開創(chuàng)的實驗精神,聚焦其去中心化的藝術理想與對感知、材料、技術的多重探索。展覽以“從零出發(fā)”為核心理念,試圖重新激發(fā)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造潛能,并引導觀眾在“去人類中心主義”的語境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技術與生態(tài)之間的表達方式與倫理關系。
       
      從零到無限|重啟鹽城藝術坐標,ZERO精神的再度共振
       
      此次展覽匯聚了來自中國、美國、法國、韓國的14位當代藝術家,呈現了32件聚焦動態(tài)、光學、生物、科技與新材料等多維度的場域特定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回應了零小組(ZERO Group)重設藝術與現實關系的思考路徑,也映照了當代社會面臨的多重挑戰(zhàn)。藝術家們在作品中打破人類與非人類生命形式的界限,借由多元媒介與感官聯動,探索自然與科技的共生關系,在光與物質、時間與感知之間建構出新的敘事路徑。每件作品都仿佛一段“生成中的語句”,持續(xù)回應著我們所處的技術社會與生態(tài)系統(tǒng)。
       
      從零到無限|重啟鹽城藝術坐標,ZERO精神的再度共振

      本次展覽繼2024年于上海首發(fā)亮相后,作為其重要巡展篇章在鹽城市美術館全新呈現。展覽在延續(xù)“從零到無限”策展邏輯的同時,結合鹽城市美術館的空間特質與地方語境,納入多件新作與在地回應,形成一場更具張力的結構重組與觀念延展。展覽不再是靜態(tài)陳列,而是一場流動中的生成過程——對未知的探測,對邊界的突破,對感知方式的重新編程。

      從零到無限|重啟鹽城藝術坐標,ZERO精神的再度共振

      正如德國先鋒藝術家、零小組(ZERO Group)共同創(chuàng)始人奧托·皮內(Otto Piene)所言:“一片寂靜之地,充滿著全新開始的純粹可能性?!边@句話不僅回望了歷史,也成為我們再次出發(fā)的注腳。將“零”作為起點,是我們持續(xù)實踐的核心命題。在全球藝術生態(tài)劇烈變動的當下,我們希望通過“從零到無限”的不斷延展,邀請更多具有實驗精神與時代意識的藝術家,拓展跨文化、跨學科的對話網絡,攜手構建一個開放、流動、共生的未來藝術生態(tài)。


      文/ 沈凌昊 & 徐怡琛

      從零到無限|重啟鹽城藝術坐標,ZERO精神的再度共振

      在當代藝術日益被市場與流量裹挾的語境下,展覽《從零到無限》以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重新激活了德國零小組(ZERO Group)藝術團體的先鋒基因——“清零、重啟與實驗”的勇氣。這場由策展人沈凌昊與徐怡琛共同發(fā)起的展覽,不僅是對戰(zhàn)后歐洲先鋒藝術精神的致敬,更是一場面向未來的追問:藝術如何以“零”為起點,在技術、生態(tài)和去中心化的交織中,編織出無限的可能?當展覽從上海巡至鹽城,它所承載的不僅是作品的物理位移與更新,還是一種觀念火種的播撒,一次對地方藝術生態(tài)的拓展,以及主創(chuàng)人員從策展人、創(chuàng)作者到生態(tài)構建者的身份蛻變的嘗試。
       
      從零到無限|重啟鹽城藝術坐標,ZERO精神的再度共振

      從上海到鹽城再到未來,《從零到無限》的巡回軌跡,恰似ZERO精神的當代靈韻——藝術的價值不在于抵達終點,而在于不斷重啟的勇氣。本次巡展既是對ZERO Group“實驗性”、“事件性”與“生態(tài)性”的延續(xù),亦是對中國當代藝術拓展路徑的回應——藝術仍能作為思想的載體、社群的紐帶與未來的預言。鹽城站的開拓,或許正是下一個“零”的起點。正如展覽標題所暗示的:“從零到無限”并非線性躍進,而是無數個“此刻”的共振——在每一次清零中,孕育出重生的可能。 
       

      文/雨卓 節(jié)選自《從零到無限:實驗精神的跨域共振與藝術生態(tài)的拓展敘事》
       


      01
      光與動勢:零的起源與光學夢境Light and Dynamics

      零小組(ZERO Group)是最早以“光”為創(chuàng)作媒介的創(chuàng)作集體,他們的實踐構成了光學與動態(tài)藝術的重要開端。
      零小組(ZERO Group)是最早以“光”為創(chuàng)作媒介的創(chuàng)作集體,他們的實踐構成了光學與動態(tài)藝術的重要開端。
       
      在零小組(ZERO Group)的早期藝術實踐中,光與運動構成了他們顛覆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突破口。他們讓光成為空間的雕塑、感知的機制、時間的見證,從而開啟一場關于“注視”與“回視”的革命。延續(xù)這一探索方向,今天的藝術家們不再將光視為圖像的附屬,而是重新構建光與身體、節(jié)奏、現場之間的關系。他們在光學裝置、動態(tài)結構與介質轉換中,持續(xù)推動感知的邊界,使展覽空間成為光與動勢生成的劇場。
       
      《Approaching 24-1》,運動裝置,尺寸可變,2025,高入云
      《Approaching 24-1》,運動裝置,尺寸可變,2025,高入云
      《Approaching 24-1》(作品細節(jié))
      《Approaching 24-1》(作品細節(jié))
       
      高入云的《Approaching 24-1》是一件以可編程機械系統(tǒng)驅動的運動裝置,由多個緩慢旋轉的構件與幾乎隱形的線性系統(tǒng)構成,作品以最小的物理變化制造出持續(xù)張力,既不訴諸敘事,也不導向功能,而是讓觀看成為一場被動卷入的過程——一種由力場、節(jié)奏與觀者身體知覺共同構成的沉思通道。
       
      《吧凳 | 鋼尺與G字夾》,鋼尺,尺寸可變,2017,王恩來
      《吧凳 | 鋼尺與G字夾》,鋼尺,尺寸可變,2017,王恩來
      《鋼尺 | G字夾與吧凳》(作品細節(jié))
      《鋼尺 | G字夾與吧凳》(作品細節(jié))

      而在《鋼尺 | G字夾與吧凳》中,鋼尺則被強行彎折并固定,構成一個臨時卻危險的支架結構。這些作品在最小的形式變化中揭示出隱藏于標準、控制與現實物理之間的張力結構,使我們直面不可見卻真實的力量流動。

      《鋼尺與G字夾》,鋼尺,G字夾,掛架,尺寸可變,2017, 王恩來
      《鋼尺與G字夾》,鋼尺,G字夾,掛架,尺寸可變,2017, 王恩來
      《鋼尺與G字夾》(作品細節(jié))
      《鋼尺與G字夾》(作品細節(jié))
       
      王恩來的《鋼尺與G字夾》圍繞“尺度”這一主題展開,通過最基礎的測量工具構建出關于規(guī)則、臨界與結構的視覺語言。數根鋼尺被首尾夾接成環(huán),懸掛后自然下垂,產生一種維持在張力邊緣的力學均衡狀態(tài)。
       
      《跡象》,陶瓷,尺寸可變,2011,劉建華
      《跡象》,陶瓷,尺寸可變,2011,劉建華

      劉建華的《跡象》延續(xù)其“無意義、無內容”的思辨脈絡。陶瓷墨跡如同凝固的思想流跡,其靜謐的張力與場域的呼吸相互滲透,喚起觀者內心對于時間沉積與記憶碎片的感知。
       
      《The Interpreter#2》,新媒體裝置(燈光,數控設備,木材),120x120x35cm,2024,Han Lee
      《The Interpreter#2》,新媒體裝置(燈光,數控設備,木材),120x120x35cm,2024,Han Lee
       
      Han Lee的《The Interpreter #2》以復古電視造型與8×8燈光矩陣構成一個語言—符號裝置,觀眾面對一個閃爍著未知信息的光點界面,在不確定中被迫減緩觀看節(jié)奏,重新調動注意與想象。作品在“暫?!迸c“凝視”之間構建出一個思維的延時場,使觀看成為一種感知秩序的重構。
       
      《綠幕 - 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場域特定裝置(特殊光敏樹脂、聚乙烯合成板、數控光源),尺寸可變,2023,沈凌昊
      《綠幕 - 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場域特定裝置(特殊光敏樹脂、聚乙烯合成板、數控光源),尺寸可變,2023,沈凌昊
      《綠幕 - 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觀眾交互現場
      《綠幕 - 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觀眾交互現場
       
      沈凌昊的《綠幕 - 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是一件結合光學技術與現場體驗的感光藝術裝置。觀眾在光源周期性的律動中,隨自身在綠幕前的站位與動作變化生成短暫空間顯影,將光與影的關系具象化為存在的“時間回聲”,攝影在此成為一種空間行為與身體的記憶場。
       
       

      02
      技術與藝術:進步與焦慮的交織敘事Technology and Art
       
      在戰(zhàn)后廢墟中,零小組(ZERO Group)重新賦予科技以感知性與詩意,為藝術開辟了通向未來的路徑。
      在戰(zhàn)后廢墟中,零小組(ZERO Group)重新賦予科技以感知性與詩意,為藝術開辟了通向未來的路徑。
       
      零小組(ZERO Group)的藝術家曾在二戰(zhàn)后嘗試從技術的廢墟中重建精神空間。他們既反思現代性的崩塌,也試圖將科技納入藝術語言中。在今天,技術更深地嵌入我們的知覺系統(tǒng)和現實結構,藝術家們以算法、移動設備、人工智能為媒介,不是為了追趕技術的速度,而是質詢其背后的邏輯,打破“進步”迷思。他們在誤讀、延時、錯位、失控中重新發(fā)現技術的詩學,喚起觀看者對感知秩序的反思。
       
      從零到無限|重啟鹽城藝術坐標,ZERO精神的再度共振
      《林科作品PPT聯播》,視頻,2010-2025,林科
      《林科作品PPT聯播》,視頻,2010-2025,林科

      林科的《林科作品PPT聯播》是一部跨越15年的視頻拼貼,藝術家將自身記錄的行為影像直覺性地嵌入各類展覽空間照片之中,模擬出一種“偽安裝圖”的觀看錯覺。本次展覽中特別為其作品設置了一張電腦桌與一臺獨立電腦,觀眾可坐下進入這段私密又幽默的雙重視角現場——仿佛置身藝術家與電腦共同創(chuàng)作的即時語境中,也在觀看過程中成為畫面的一部分。
       
      《對白系列:春江花月夜》,影像,2020,高郁韜
      《對白系列:春江花月夜》,影像,2020,高郁韜

      高郁韜的《對白系列:定風波》與《對白系列:春江花月夜》將古典詩詞嵌入人機對話場景,通過Siri的參與建立起一套延時的數字吟誦儀式。藝術家持續(xù)探索人類語言與機器語義之間的轉換縫隙,使古典詩意在技術邏輯中變形、延宕,并由此生成一種嵌入時間裂縫的“感知詩學”。在另一件作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藝術家將蘇軾的千古名句置于游樂場“大擺錘”的極端體驗之中。在劇烈搖擺與尖叫中誦讀古詞,將身體的驚懼與詩意的清冷并置,使這首傳世之作獲得了一種感官斷裂與幽默悖論的雙重張力。

      《日常史詩》,視頻裝置 (慢動作視頻、iPhone 手機),尺寸可變,2013-2017,沈凌昊
      《日常史詩》,視頻裝置 (慢動作視頻、iPhone 手機),尺寸可變,2013-2017,沈凌昊
      《日常史詩》,視頻裝置 (慢動作視頻、iPhone 手機),尺寸可變,2013-2017,沈凌昊
      《日常史詩》,視頻裝置 (慢動作視頻、iPhone 手機),尺寸可變,2013-2017,沈凌昊
       
      沈凌昊的《日常史詩》是一件持續(xù)進行中的影像計劃,始于2013年。藝術家以iPhone的“慢動作攝影”功能持續(xù)記錄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微妙瞬間,將技術轉化為感知時間的器官。作品以多部手機構成低光環(huán)境下的循環(huán)影像場域,日常的光影被拉長、變慢,仿佛現實自身正在被“反芻”。每一次觀看都是一次與記憶交錯的慢動作穿行,也是對日常本身詩意結構的重新編輯。
       
      《共生》,現成品,3D打印光敏聚合物,2023,吳逸飛
      《共生》,現成品,3D打印光敏聚合物,2023,吳逸飛
      《共生》(作品細節(jié))
      《共生》(作品細節(jié))
      《共生》(作品細節(jié))
      《共生》(作品細節(jié))
       
      吳逸飛的《共生》系列將90年代的電子器物與3D打印生成的“無機植物”融合在一起,構建出一種介于器械與生命之間的混合形態(tài)。這些被重新組合的物件——紅磚、縫紉機、船燈與老舊收音機——如同時間的遺骸,被注入仿生結構后獲得新的“器官”,在技術與記憶、未來與遺忘之間生成一種脆弱的聯系,回望過去的同時也凝視技術未來的邊界。
       


      03
      生態(tài)的低語:自然的隱喻與藝術的回應 The Whisper of Ecology 


      零小組(ZERO Group)認為自然并不是藝術的背景,而是能動的共創(chuàng)者與敘述者。
      零小組(ZERO Group)認為自然并不是藝術的背景,而是能動的共創(chuàng)者與敘述者。
       
      零小組(ZERO Group)的藝術感知譜系中,自然既不是靜態(tài)的風景,也不是等待解析的科學對象,而是一種被喚起的能量結構。他們將自然從被動的背景中喚起,使其成為藝術發(fā)生的內在驅動力。今天的藝術家延續(xù)這一思路,不再以再現自然為目的,而是將其視為具有主動性的參與者。通過與植物、生物性材料、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協作,他們展開一種基于共生、流動與變異的敘事結構。自然被還原為一個行動者,重新獲得其感知能力與敘事主權。
       
      《植物冶金計劃——龍崗低碳城及周邊》,陶瓷,植物灰釉,金屬,亞克力,鋼絲繩,尺寸可變,2022,龍盼
      《植物冶金計劃——龍崗低碳城及周邊》,陶瓷,植物灰釉,金屬,亞克力,鋼絲繩,尺寸可變,2022,龍盼
      《植物冶金計劃——龍崗低碳城及周邊》(作品細節(jié))
      《植物冶金計劃——龍崗低碳城及周邊》(作品細節(jié))

      龍盼的《植物冶金計劃——龍崗低碳城及周邊》以植物從土壤中吸收金屬元素并轉化為釉色的過程為線索,將原本不可見的地質與環(huán)境信息轉譯為可感的色彩肌理。不同植物在不同地塊中呈現出的釉色差異,勾勒出一張關于地貌記憶與生態(tài)負載的“植物礦圖”,也是一種來自植物的輕聲低語。它們以自身的代謝過程記錄著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與土地污染的沉積,在輕盈的美學中喚起觀眾對生態(tài)的深層體認。
       
      《流動的身體》,菌絲雕塑 & 影像,尺寸可變,2025,龍盼
      《流動的身體》,菌絲雕塑 & 影像,尺寸可變,2025,龍盼
      《流動的身體—上半身》,菌絲雕塑 & 影像,尺寸可變,2025,龍盼
      《流動的身體—上半身》,菌絲雕塑 & 影像,尺寸可變,2025,龍盼
      《流動的身體——菌絲手臂|上半身|下半身|足部|手部》(作品細節(jié))
      《流動的身體——菌絲手臂|上半身|下半身|足部|手部》(作品細節(jié))

      龍盼的《流動的身體》系列雕塑作品以自身身體為模具,讓真菌在其表面生長,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形體。菌絲沿著身體的輪廓自由擴展,構建出一個既像“我”又異于“我”的存在。這些由自然生成的身體,打破了個體與他者之間的界限,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一個身體,究竟屬于誰?作品在微觀的生長中觸及親密、邊界與身份的議題,也讓生命的“流動性”成為一次可見的藝術實踐。
       
      《獻給我們已經失去的和即將失去的...》,木,金屬,金箔,樹脂,漆,4.5x19.4x31.7cm(主體), 49x49x88cm( 展臺),2023,張翀
      《獻給我們已經失去的和即將失去的...》,木,金屬,金箔,樹脂,漆,4.5x19.4x31.7cm(主體), 49x49x88cm( 展臺),2023,張翀
      《獻給我們已經失去的和即將失去的...》(作品細節(jié))
      《獻給我們已經失去的和即將失去的...》(作品細節(jié))
      《獻給我們已經失去的和即將失去的...》(作品細節(jié))
      《獻給我們已經失去的和即將失去的...》(作品細節(jié))
       
      張翀以冷峻、克制的方式構建紀念場域,將骨骼、金屬、玻璃與記憶性材料拼組成一種近乎無聲的“歷史檔案”。在《獻給我們已經失去的和即將失去的...》中,渡渡鳥的滅絕不僅象征生態(tài)的終結,更隱喻人類對失去總是后知后覺的悔意。它是一座悼念臺,也是一面冷靜的鏡子。
       
      《殺死一只知更鳥》,玻璃,樹脂模型,金屬,透明樹脂,模型土,木,金箔,漆,10.3x22x22.5cm,2024,張翀
      《殺死一只知更鳥》,玻璃,樹脂模型,金屬,透明樹脂,模型土,木,金箔,漆,10.3x22x22.5cm,2024,張翀
       
      《殺死一只知更鳥》則延續(xù)了對暴力與符號政治的反思,回應了Christian Marclay的作品《Guitar Drag》與小詹姆斯·伯德事件,將知更鳥從文學的道德象征轉化為權力機制下的受害者。藝術家將物件的破壞性與美學語法并置,使兩件作品構成一組關于“制度性失語”的雙聯畫。
       
      《三體植物》,新媒體裝置(植物,不銹鋼球,生物數據傳感器,電容傳感器,電腦,揚聲器,放大器,屏蔽線),尺寸可變,2024,覺然
      《三體植物》,新媒體裝置(植物,不銹鋼球,生物數據傳感器,電容傳感器,電腦,揚聲器,放大器,屏蔽線),尺寸可變,2024,覺然
      《三體植物》(作品細節(jié))
      《三體植物》(作品細節(jié))
       
      覺然的《三體植物》將植物轉化為可演奏的樂器。觀眾通過觸碰不銹鋼球體,隨機觸發(fā)語言與噪音的組合,聲音的和諧或混亂由此生成,模擬出如“行星運行”般復雜的生態(tài)邏輯。植物不再是靜止的觀看對象,而成為能發(fā)聲、能回應、甚至能失控的非人生命體,在偶發(fā)與演奏中介入現實。
       
      《覺醒》,新媒體裝置(金屬彈簧,振動發(fā)生器,橡木板,植物生物數據傳感器,定制貼片,微控制器,電線,仙人掌 ),尺寸可變,2024,覺然
      《覺醒》,新媒體裝置(金屬彈簧,振動發(fā)生器,橡木板,植物生物數據傳感器,定制貼片,微控制器,電線,仙人掌 ),尺寸可變,2024,覺然
      《覺醒》(作品細節(jié))
      《覺醒》(作品細節(jié))

      在覺然的另一件作品《覺醒》中,觀眾站立于被仙人掌數據控制的振動裝置之上,身體接收來自植物微妙卻真實的回應。這種震動并非語言,卻是一種深層次的“感受”——你注視它,它震顫回應你。人和植物之間建立起一種超越言語的聯結,仿佛久違的共鳴被重新喚起。在這里,技術成為自然的譯者,而身體成為理解自然的一種媒介。
       
       

      04
      非人類的視角:回溯時間深處的存在之歌Perspectives Beyond the Human
       
      零小組(ZERO Group)以“零點”重新設定時間感知,使藝術成為連接地質、生命與未來想象的生成入口。
      零小組(ZERO Group)以“零點”重新設定時間感知,使藝術成為連接地質、生命與未來想象的生成入口。

      零小組(ZERO Group)將“零點”視為一切的開端與重生,而這一主題通過非人類視角延展至時間的流動性。揭示那些超越人類感知的緩慢節(jié)奏與深層變遷。在這里,時間不再是線性的刻度,而是自然秩序中動態(tài)平衡的詩意回響,連接著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位藝術家從“百年生命”“千萬年地質”到“未來生體”的多重尺度展開,使我們意識到:人類只是更大時間維度中的一瞬,而藝術,或許正是連接這些時間斷層的一種方式。

      《百年之夢》,空間裝置,煙熏,尺寸可變,2024,邵譯農 
      《百年之夢》,空間裝置,煙熏,尺寸可變,2024,邵譯農 
      《百年之夢》,空間裝置,煙熏,尺寸可變,2024,邵譯農 
      《百年之夢》,空間裝置,煙熏,尺寸可變,2024,邵譯農 
      《百年之夢》(作品細節(jié))
      《百年之夢》(作品細節(jié))

      邵譯農的《百年之夢》如同一則靜默的寓言:艾草與火焰在墻面留下的灼痕,既是儀式的痕跡,也像是對生命有限性的一次注解。本次鹽城版本特別依據本月的星象圖展開,以星象中隱含的運行節(jié)奏回應歷史與命運的循環(huán)結構。在這“燃燒過的痕跡”中,百年如夢,個人、時代與信仰被壓縮進一面白墻之上,時間在其中以痕跡的方式沉淀。
       
      《火焰/花朵橫斷 II》,人造纖維,UV 打印,100x240 cm (每面 ),John Roloff
      《火焰/花朵橫斷 II》,人造纖維,UV 打印,100x240 cm (每面 ),John Roloff

       John Roloff 的《火焰/花朵橫斷 II》則將我們帶入一種地質尺度的“植物意識”之中。他用蘭花圖譜、綠色火焰與地層剖面編織出一張關于地球內部循環(huán)的視覺地圖,作品仿佛來自一個擁有億萬年記憶的行星意識,提醒我們在自身所處的短暫時空之外,還有緩慢而恒久的生命過程在持續(xù)運行。
       
      《沒有器官的身體》,鹿骨粉,樹脂,清漆,50x53x60cm,40x30x80cm,60x40x33cm,2024,楊熹
      《沒有器官的身體》,鹿骨粉,樹脂,清漆,50x53x60cm,40x30x80cm,60x40x33cm,2024,楊熹
      《沒有器官的身體》(作品細節(jié))
      《沒有器官的身體》(作品細節(jié))

      楊熹的《沒有器官的身體》則面向未來,在去器官化的身體結構中構想一種后人類生體的存在方式。這些由骨粉和樹脂制成的形體模糊了“人”的定義——它們沒有臟器,卻依舊充滿潛能,像是一種等待被激活的新生命模型,暗示著在未來社會中,生物性或許不再受限于傳統(tǒng)的人體結構。
       
      在零小組(ZERO Group)的藝術公式:0 x 0 = 藝術
      在零小組(ZERO Group)的藝術公式:0 x 0 = 藝術

      如同ZERO小組曾提出的公式“0 x 0 = 藝術”,《從零到無限》不僅是一次展覽,更是一種生成結構——它將時間、材料、身體與觀念共同編織為一個不斷變化的系統(tǒng)。
       
      《從零到無限》展覽現場
      《從零到無限》展覽現場

      在《從零到無限》中,“0 x 0 = 藝術” 不僅僅是對零小組(Zero Group)的致敬,也是一次新的實驗與呈現。在鹽城市美術館的現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零點”——它不是終點,而是無限的入口。藝術不再是表達結果,而是一次又一次重新開始的動作:在未知中生成,在共振中前行。
       

      熱門關鍵詞

      訂閱hi郵件

      訂閱hi郵件

      恭喜您,已經成功訂閱!
      HIART將定期發(fā)送最新咨詢至您的郵箱,感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關于Hi藝術

      《Hi藝術》創(chuàng)刊于2006年9月,集結全球前沿的藝術信息、擁有專業(yè)的市場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訪內容,日常以十多個專業(yè)的欄目為架構,內容豐富而富有層次,全面而條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當代藝術媒體平臺。

      《Hi藝術》的內容在堅持可讀性基礎之上強調原創(chuàng)性,每次都力求為讀者提供權威性的實用數據信息,并在年末總結當代藝術的年度發(fā)展概況,產生 “指標藝術家”、“指標拍賣行”和 “指標畫廊”。該系列歷經錘煉與市場檢驗,正逐漸成為當代藝術投資的首選參考媒體。

      今天的《Hi藝術》在時間的累積、新老客戶的實用建議以及自身經驗的不斷增長下,無論是內容還是版式都在不斷完善中,追求進步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我們仍在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聯系我們:

      郵箱
      編輯部:
      info@hiart.cn
      展訊郵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郵箱:
      zhaopin@hiart.cn
      電話
      編輯部:
      010-59756811
      廣告部:
      010-59756811

      關于Hi藝術

      《Hi藝術》創(chuàng)刊于2006年9月,集結全球前沿的藝術信息、擁有專業(yè)的市場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訪內容,日常以十多個專業(yè)的欄目為架構,內容豐富而富有層次,全面而條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讀性的當代藝術媒體平臺。

      《Hi藝術》的內容在堅持可讀性基礎之上強調原創(chuàng)性,每次都力求為讀者提供權威性的實用數據信息,并在年末總結當代藝術的年度發(fā)展概況,產生 “指標藝術家”、“指標拍賣行”和 “指標畫廊”。該系列歷經錘煉與市場檢驗,正逐漸成為當代藝術投資的首選參考媒體。

      今天的《Hi藝術》在時間的累積、新老客戶的實用建議以及自身經驗的不斷增長下,無論是內容還是版式都在不斷完善中,追求進步的腳步也從未停止,我們仍在努力做到盡善盡美。

      雜志訂閱熱線: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
      微信訂閱:
      微信號:hiartmimi (可享會員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