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蘭堂時永駿個展 “肥皂劇”里的生活感悟
10月20日,臺灣新銳藝術家時永駿個展在玉蘭堂如期開幕。本次展覽是時永駿在北京的第一次個展。展覽以“肥皂劇”作為主題,展出了近年來60余件繪畫作品。時永駿的作品多以日常生活為切入角度,再加上藝術家刻意的編排、組成,將生活語言重新構建成繪畫語言,畫面生動又頗具匠心。
時永駿1978年出生于臺北,中學就讀一所職業(yè)美術學校,大學畢業(yè)于臺灣藝術大學西畫組。相比較同齡藝術家,時永駿擁有比較扎實的繪畫基本功。這也是陸蓉之在力薦時永駿獲得“臺開獎”的重要理由。在陸蓉之看來,臺灣年輕藝術家逐漸流行用多媒體、裝置進行創(chuàng)作,而時永駿卻難能可貴的擁有扎實的繪畫技巧,本分的進行創(chuàng)作難能可貴。
時永駿認為繪畫是最適合自己的表現(xiàn)方式,方便無需理由。他在服完兵役后就開始思考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從最開始簡單用畫面記錄生活到如今重新組織生活的感受,中間經歷了艱難的思考和語言轉換。時永駿坦言:“我覺得只是記錄攝影就可以了,我想用繪畫感受我的生活,所以需要語言上的轉換。轉換完的畫面也可以當作我在生活中的出口?!?br>獲得臺開獎后的時永駿廣泛獲得臺灣藝術界的關注。而在獲獎前一次偶然的遭遇將時永駿與玉蘭堂聯(lián)系到了一起。“當時是我的一個朋友給了我一個豆瓣鏈接,是一個臺灣藝術家的作品集。我看了之后覺得很不錯,所以就跟伍勁老師商量一下,決定邀請他來北京參展”,玉蘭堂趙塑告訴我們。相比較內地同齡藝術家,趙塑認為時永駿的作品更加國際化,并且同時具備了臺灣獨有的文化氣質。
在準備玉蘭堂個展的時候,時永駿也參加了陸蓉之策劃的在今日美術館的“未來通行證”。來到北京后的時永駿立刻感受到了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時永駿也認為,只有在不斷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讓他更好的補充創(chuàng)作上的養(yǎng)分。時永駿認為:“如果我只是畫畫,那我的畫面會很枯燥沒有活力,所以我希望能飛的再遠些,走遍我所有想去的地方?!?/div>
時永駿認為繪畫是最適合自己的表現(xiàn)方式,方便無需理由。他在服完兵役后就開始思考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從最開始簡單用畫面記錄生活到如今重新組織生活的感受,中間經歷了艱難的思考和語言轉換。時永駿坦言:“我覺得只是記錄攝影就可以了,我想用繪畫感受我的生活,所以需要語言上的轉換。轉換完的畫面也可以當作我在生活中的出口?!?br>獲得臺開獎后的時永駿廣泛獲得臺灣藝術界的關注。而在獲獎前一次偶然的遭遇將時永駿與玉蘭堂聯(lián)系到了一起。“當時是我的一個朋友給了我一個豆瓣鏈接,是一個臺灣藝術家的作品集。我看了之后覺得很不錯,所以就跟伍勁老師商量一下,決定邀請他來北京參展”,玉蘭堂趙塑告訴我們。相比較內地同齡藝術家,趙塑認為時永駿的作品更加國際化,并且同時具備了臺灣獨有的文化氣質。
在準備玉蘭堂個展的時候,時永駿也參加了陸蓉之策劃的在今日美術館的“未來通行證”。來到北京后的時永駿立刻感受到了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時永駿也認為,只有在不斷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讓他更好的補充創(chuàng)作上的養(yǎng)分。時永駿認為:“如果我只是畫畫,那我的畫面會很枯燥沒有活力,所以我希望能飛的再遠些,走遍我所有想去的地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