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銘澤首次個展亮相芳草地·798,她筆下的這些瞬間,你可曾留意?
“我經(jīng)常把自己假想成一個導演,把我的畫布設計為影片中的一瞬?!?
7月8日,馬銘澤首次個展“一瞬·即視”在芳草地·798開幕。馬銘澤擅長用冷靜而理性的畫面表現(xiàn)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片段。在她看來,傳統(tǒng)繪畫中人物的面部五官和表情受到了過分的關注,而肢體所傳達的信息卻往往被忽略,正因如此,她在人物作品中刻意隱去人物的面部,以背影或是身體的局部展現(xiàn)出自己對社會的思考,對性別身份的反思,對權力體系的窺探,以女性身份切入創(chuàng)作,將天生帶有曖昧色彩的身體作為道具。


“一瞬·即視”展覽現(xiàn)場

“一瞬·即視”展覽現(xiàn)場
在作品《尊敬的No.1》中,一個沒有穿褲子的女生撅著屁股對著觀眾,頗有些挑釁的味道。畫面內容與標題的反差,恰恰體現(xiàn)了藝術家對于“鞠躬代表尊重”這一日常權力機制的反諷。而在《不看手表的人》中,一個人雙手交叉抱在胸前,手上戴著一塊金表。在這里,藝術家詼諧的提醒著我們,在當下,手表本身指示時間的作用已經(jīng)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它對于佩戴人身份與品位的提示。


如果說,第一個展廳的作品通過捕捉人物瞬間的姿態(tài)向我們習以為常的慣例發(fā)出了挑戰(zhàn),那么第二個展廳的作品則通過構造場景瞬間的氛圍,營造出一種疏離感,引發(fā)更深的思考。有些場景取自于影視作品或是書籍中的一段描寫,藝術家結合自身經(jīng)驗對他們進行“改造”,呈現(xiàn)出新的內涵。
鋼琴的琴鍵為什么全部變成了白色?梯子的盡頭為什么沒有窗戶?在這些看似荒誕的畫面背后其實暗藏玄機。在《白色琴鍵》中,演奏者被馬銘澤設定為一位盲人,對于他來說,琴鍵的顏色不再重要,因為他是在用心靈演奏。這幅作品的靈感正是來源于音樂大師貝多芬。而《失誤的判斷》則揭示出一種盲目感,在畫面中,窗戶的窗欞與梯子線條維持了結構的平衡,而黑色的窗戶和白色的墻面更是構造出一種近乎于苛刻的理性。然而,缺失的窗戶從內容上打破了這一切秩序,它諷刺地指示出,哪怕看似再正確的路也可能出現(xiàn)偏差,在到達終點前,我們永遠無法預知前方等待著我們的是什么。


有時候,馬銘澤亦通過“瞬間”的畫面,折射這一瞬間的“過去”或“未來”,像導演一般,為其加入了時間感?!栋察o的詩No.2》中,一艘著火的小船在驚濤駭浪中艱難航行,隨時面臨翻船的危險,與它的標題形成鮮明的反差。馬銘澤希望傳達出一種從容不迫的心境,即使著火也不用過分擔心,因為浪花會將它撲滅,或許一個小時后,畫面的內容就會變成一幅真正的“安靜的詩”。這件作品同樣體現(xiàn)了馬銘澤對于畫面結構、色彩和筆觸的精準把握。黛藍色的海水劃出一道對角線,層疊的色彩層次呈現(xiàn)出水的肌理;白色的浪花在油畫顏料的反復堆疊中,彰顯出厚重的力量感;小船上的火也為了配合畫面的整體色調被調整為淡黃色。正是畫面本身的平衡,使這幅描繪巨浪翻滾的動勢的畫作,與展廳中其它表現(xiàn)安靜的門縫、衣柜和房間的作品毫不沖突,并形成一種有距離的互文關系。

無論是人物局部的一瞬,場景角落的一瞬,還是夾雜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的一瞬,都體現(xiàn)了馬銘澤對于日常生活的細微觀察,當我們面對以臀部示人的女孩兒和浸染了襯衫的墨水時,很難去忽視她作品中感性甚至私密的成分,而這些瞬間卻被呈現(xiàn)于以黑白灰褐營造出的冷靜氛圍之中,折射出藝術家對于日常生活有距離的、理性而克制的“審視”,以及對于社會現(xiàn)狀、權利系統(tǒng)的深入思考。
此次展覽將持續(xù)至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