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居成都 臺北跨年展
成都,是一種情結,情感扭結,對于居住在那里的人們而言,確切說是藝術家們。起初我還在糾結展覽題目“生活在成都”與“居住在成都”的區(qū)別,無非都是Living in Chengdu,細枝末節(jié)的咬文嚼字在這似乎根本就不重要。成都有藍頂、A4、MOMA、那特、千高原…還有火鍋,和一些別的,這是我第一時間所想到的。

參展藝術家合影
十年前(2004),何多苓、羅發(fā)輝、周春芽、楊冕、趙能智、郭偉、舒昊、熊宇等十四位代藝術家在深圳美術館已開啟“居住在成都”之旅,展覽由魯虹和冀少峰策劃,后又在成都等多個城市展出。2014年“居住在成都”由臺灣關渡美術館與成都當代藝術協(xié)會攜手策劃,周春芽、何多苓等幾位藝術家牽頭發(fā)起,后邀請臺灣策展人胡永芬擔任策展人。展覽26日開幕,邀請周春芽、俸正杰、何多苓、符曦、郭晉、郭偉、韓夢云、吉磊、李胤、羅發(fā)輝、舒昊、唐可、屠宏濤、王承云、王川、吳建軍、熊宇、楊冕、張發(fā)志、趙能智、鄭德龍、曾樸共計22位藝術家,百余件作品以油畫為主,同時包括水墨、雕塑等。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策展人胡永芬是臺灣人,去過很多次成都,第一次是在90年代,那時候成都還沒有藍頂,太多目前北京的藝術家還在成都?!八囆g家大多四川美術學院畢業(yè),但卻沒有留在重慶而是選擇在成都生活。成都是適合生活的城市,藝術家的工作室離的都不遠,從天明到傍晚他們工作一天,累了一起吃很家常、很舒服的飯,晚上到巷子里的小酒館與藝術家、詩人、藏家朋友們聊天。日子如此循環(huán),大家相濡以沫,互相滿足與補充,靠在一起地默契過日子,這種狀態(tài)和節(jié)奏很有溫度,確切說是熱度,我喜歡這種感覺?!?br>

俸正杰作品

展廳一角
參展藝術家熊宇分享他對于“居住在成都”的觀點:“居住在成都其實是一個藝術家所處地域的一個概念,當然我覺得藝術家的生活環(huán)境和他們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在成都大多藝術家會用繪畫這種個人性很強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這和成都這個城市的生活也許有關系,成都生活比較舒適安逸,沒有太大的壓力,更適合個人思考,而這種狀態(tài)會讓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變得更加的自由和放松,而繪畫恰恰是比較個人的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工作室對于藝術家來講就是一個基地,這個基地它位于什么地方本身并不重要,在成都只是它所處的一個地理位置,它位于山里,還是沙漠邊緣還是鬧市中心其實都無關緊要。因為藝術家的藝術活動并不會只是局限在工作室里面,比如今年我在甘肅實施過一個藝術項目,而明年會在臺灣有兩個藝術項目實施,所以對我來說工作室也只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過程點,而不是終點?!?/div>

“居住在成都”之座談會
寫這篇文字的時候,在朋友圈刷到某某元旦回成都、某某明天到成都,葉永青也發(fā)了一段文字說一大波藝術家赴臺參展之后成都給他的別樣感受。成都是二線城市,無論經濟發(fā)展還是藝術生態(tài)的生長狀況,一個可以讓人身心放松過生活的城市是有吸引力的。未能有居住在成都的藝術家的一手資料呈現(xiàn),遺憾。有遺憾才美吧,據(jù)說現(xiàn)在他們在逛誠品,短暫逗留后回成都。希望有機會重溫、分享,你我眼中的成都及故事。
展覽持續(xù)到明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