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在《花火》中描述著喧鬧背后的寂寞與恐懼,金浩釩如是。從2011年的《取悅誰》,到2013年的《花火花火》,看上去1987年出生于廣東的金浩釩,經(jīng)歷過了作為一名藝術(shù)家所需要經(jīng)歷的殘酷。
7月6日掛滿玉蘭堂的金浩釩新作,少了些沖突激烈、沖擊視覺的色彩搭配,多了些小幽默與大從容。從畫面上看,金浩釩不再借助于讓人亢奮的色彩與激烈醒目的圖形吸引觀眾,而是更多的使用自己更成熟的技巧與暗藏其間的縝密思維,如果說之前的“金浩釩”代表的是一種不羈與灑脫,那么現(xiàn)在則對畫面擁有更為緩和的平衡以及完整的控制。藝術(shù)家說,最初的激烈色彩與現(xiàn)在的平靜緩和都是自我狀態(tài)的表達,兩年沉淀,讓他可以走出對畫面效果與層次沖突的迷戀,而是用一種更為自信的狀態(tài),借助于對技術(shù)手法的迷戀,通過表達自我,回避在“取悅誰”中泄露的屬于青春的急切躁動。
在新作中,金浩釩表現(xiàn)的更為耐心。他筆下吐露的細瑣的碎片,拼接著一個又一個不同時空下的生命際遇。在他慢條斯理的自言自語中,觀眾很容易墜入他在畫面中設(shè)置的“陷阱”,在文字的協(xié)助下完成與畫面的“對話”,而這種入戲的“對話”抵消著藝術(shù)家畫面中那些或許會引起不適的怪異形象,而將每個人的外皮抹去,與畫中人進入一場共同的“游戲”。與間或出現(xiàn)的文字交流相映成趣的是金浩釩筆下人物的眼鏡,對于他來說,刻畫人物從來不辭辛苦,搜索金浩釩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觀眾都可以找到與他或她的眼神交流,那些驚恐、冷漠、詭異的眼神透露著他每一張作品的主題,并在與各種或慘烈、或暴戾的姿態(tài)中產(chǎn)生著一種屬于繪畫語言的共振,讓他的畫面在遠觀的淡定中暗藏著永恒不變的金氏激烈,那些奇思妙想與超凡想象力,在他的筆下服帖著,卻從未散去。
展望未來,金浩釩說他想在更大的畫室里,創(chuàng)作他更大的作品,而在那些作品中,屬于金浩釩的記憶碎片將呈現(xiàn)怎樣的視覺沖擊,莫不是屬于他的觀眾最神秘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