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橋:80后應當按規(guī)律出牌
剛剛從英國操辦完陳飛的個展回來,李蘇橋還沒來得及調整時差就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在對話中,他一直不停的在抽煙喝茶。而用賺一線藝術家的錢來養(yǎng)年輕藝術家的李蘇橋,對80后這個話題似乎總有說不完的看法。通過對話,我覺得橋叔應該是位好父親,他對80后的了解也充滿著愛與耐心。
Hi藝術=Hi 李蘇橋=李
是騾子是馬,2015年見分曉
Hi:你做過明星藝術家的交易也做過80后藝術家的交易,在你看來80后有哪些共同的特點?
李:其實在我內心里70后和80后還沒真正差別開來。比如說韋嘉,仇曉飛,歐陽春、賈藹力、屠洪濤,周金華,高瑀,陳飛或李青,以我的年齡來看他們,我認為他們還是一代人。如果細分的話,當然80后跟70后是有差別的。原則上80后應該是獨生子女,這代人懂事的時候(假如我們認為一個人懂事是在5歲以后),他們已經遠離了中國人溫飽的苦難,他們認識的中國正處于經濟文化復興和政治相對開放的階段,可以說他們是有優(yōu)越感的一代;另外80后所接觸的時代是前所未聞的網絡時代,網絡多少造成了80后學習和認知的碎片化,也促成了他們的審美與上一代的不同,甚至語言結構都是跟上一代人不相同的。
80后這代藝術家,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可以在藝術生涯的初期通過雙年展,博覽會等各種途徑看到大師的原作,感受全球當代藝術的面貌,這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一定會帶來影響。所以從他們的創(chuàng)作來看,他們不關心政治或直面意識形態(tài);第二,他們對媒體和拍賣所營造的審美不屑一顧;第三,他們還沒有能力調侃或者發(fā)現人性骯臟的一面,純粹依舊是他們所津津樂道去表達題材的操守;第四,他們已經不把技法當回事了。
Hi:在你看來現在80后需要什么樣的機會,應該怎么樣去繼續(xù)自己的藝術市場經營?
李:機會可不是你需要的時候就來的。至于藝術市場經營問題,50后、60后藝術家相比社會歷練多很多,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能扛得住事。我個人覺得80后比較難具備這一點,所以也比較難出現像50后、60后那樣獨立經營自己的藝術家,這是其一;其二,中國的50、60后的藝術家,當他們和全球化藝術格局發(fā)生關系的時候都已經進入了不惑之年,形成了自己的慣性,當然有些慣性我不贊同,比如說在工作實踐中對收藏家,經紀人、畫廊的蔑視和不尊重,這是不符合今天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短視行為; 80后現在最多32歲,他可以工作的時間怎么也有40年,如果不按規(guī)律出牌,愿意像崔如琢等水墨畫家和部分寫實畫家那樣經營,我認為是不可以被原諒的和最終被歷史接受的,也不符合當代藝術運作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
Hi:在未來五年他們站在藝術圈舞臺中央的可能性有多大?
李: 80后這代人趨于成熟的標致年份應該是在2015年,大的35,小的也25了。原則上這代人成與不成應該能夠看出來了。就好比說體操隊運動員,應該在7、8歲的時候就能夠看得出來,足球運動員應該在12、13歲時候能夠看得出來,這是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如果到那時,他們還沒有能夠呈現出來,像你說的站在藝術圈舞臺中央,那么他們可以選擇做一個好的美術老師或者其他與美術相關的工作。另外,藝術圈這個舞臺未來恐怕會是多中心的。
各方應共同為80后的成長護航
Hi:2015年之前,他們需要什么機會呢?
李:首先,不管藝術潮流有多大變化,藝術市場有多大變化,藝術家應該清楚自己的堅持是什么;第二,批評家跟策展人應該不恥給80后提供更多、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機會,發(fā)現新人難道不是一件有樂趣的事情吧,今天中國已有70,80后一代新策展人和批評家出現,這一定會改觀今后的當代藝術格局;第三,從媒體角度來討論,你們要相信,任何一個人花任何一分錢都不是無謂的支出。當80后藝術家作品出現了市場高價,媒體要更寬容一些,給更多的觀察時間,不要憑著個人臆想把它歸為炒作,這是對年輕人的不公平;第四,畫廊和經紀團隊要清醒的認識到,未來可能的成功一定是建立在80后藝術家創(chuàng)作成功的基礎之上。所以絕不能做殺雞取卵、拔苗助長的事情。
Hi:現在越來越多機構關注80后,原因是什么?
李: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大家的努力絕對值得肯定與褒獎,盡管對“青年100”,“CAFAM未來展”和“未來通行證”等展覽和活動,你們藝術媒體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但是美術的普及和教育在中國依然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有時候在國外看展覽,常常被各種美術館李熙熙攘攘的人流震撼,那種情景北京有時也有,但那是去保利、嘉德拍賣夜場聽拍賣師抑揚頓挫報出千萬億萬的天價數字。
如果一定要說原因的話,關注80后可以獲得更多發(fā)現的快感,同時,與梳理中國當代藝術過去值得受到尊重一樣,新現象的堆積呈現難道不重要嗎?
如果出現問題,是我耐心不夠
Hi:你在跟80后的合作當中,有沒有遇到過比較特殊的情況?
李:年輕人跟我的合作,假如存在問題的話,是我溝通的耐心不夠,不是他們傾聽的耐心不夠。80后一路成長得非常順利,可能需要在聽到表揚的狀態(tài)下才能夠進步神速,所以當聽到一些稍微負面、尖銳的觀點時,就會給他的信心帶來破壞。我有孩子我清楚,小孩子需要多鼓勵他去做對的事情才能夠成長,你要棒打的時候會適得其反。
Hi:你能舉兩個例子嗎?哪些不成熟的方面需要他們改進?
李:比如說安排年長一點的藝術家做海外的展覽,他們知道一件作品國內買20萬的時候,海外畫廊是沒有辦法賣20萬的,像在英國就要加上5%的關稅和20%的增值稅,所以收藏家買這件作品的時候已經是25萬人民幣了。對于80后藝術家可能會很難理解,他可能會質疑經紀人、畫廊的誠信。
另外80后藝術家看到了今天很多成功藝術家的財富,可能會對自己作品的價格期望過高,他們可能不會去想25歲或者30歲的王廣義多么窮。
Hi:現在80后藝術家的作品價格高嗎?
李:價格本身永遠反映的是需求問題,中國喜歡當代藝術的人群在擴大,但增長率沒有想象那么高,收藏群體的慢增長造成了50、60甚至70后的藝術家的作品已經幾乎各位老藏家都人人一件了,求新的愿望讓他們把精力、金錢放到新人的作品上,造成局部80后的藝術家作品價格跟50、60藝術家一樣,偏高也正常。但是要提醒的是,也許到了2015年后,中國的美術館、策展人、畫廊所構建起的全球視野,會讓80后藝術家感受到將不僅僅是跟中國的80后藝術家在競爭,而且還要跟全球的青年藝術家打斗,有些藝術家會被這些年過高的市場要求和商業(yè)期望所連累。
Hi:那你能舉幾個您欣賞的80后藝術家嗎?
李:陳飛、郝量、鄢醒、李胤、鄭維、楊勛,陳蔚、孟陽陽,何翔宇,李青,馬瓊等等很多都不錯,大部分也都有收藏或合作。
是騾子是馬,2015年見分曉
Hi:你做過明星藝術家的交易也做過80后藝術家的交易,在你看來80后有哪些共同的特點?
李:其實在我內心里70后和80后還沒真正差別開來。比如說韋嘉,仇曉飛,歐陽春、賈藹力、屠洪濤,周金華,高瑀,陳飛或李青,以我的年齡來看他們,我認為他們還是一代人。如果細分的話,當然80后跟70后是有差別的。原則上80后應該是獨生子女,這代人懂事的時候(假如我們認為一個人懂事是在5歲以后),他們已經遠離了中國人溫飽的苦難,他們認識的中國正處于經濟文化復興和政治相對開放的階段,可以說他們是有優(yōu)越感的一代;另外80后所接觸的時代是前所未聞的網絡時代,網絡多少造成了80后學習和認知的碎片化,也促成了他們的審美與上一代的不同,甚至語言結構都是跟上一代人不相同的。
80后這代藝術家,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可以在藝術生涯的初期通過雙年展,博覽會等各種途徑看到大師的原作,感受全球當代藝術的面貌,這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一定會帶來影響。所以從他們的創(chuàng)作來看,他們不關心政治或直面意識形態(tài);第二,他們對媒體和拍賣所營造的審美不屑一顧;第三,他們還沒有能力調侃或者發(fā)現人性骯臟的一面,純粹依舊是他們所津津樂道去表達題材的操守;第四,他們已經不把技法當回事了。
Hi:在你看來現在80后需要什么樣的機會,應該怎么樣去繼續(xù)自己的藝術市場經營?
李:機會可不是你需要的時候就來的。至于藝術市場經營問題,50后、60后藝術家相比社會歷練多很多,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能扛得住事。我個人覺得80后比較難具備這一點,所以也比較難出現像50后、60后那樣獨立經營自己的藝術家,這是其一;其二,中國的50、60后的藝術家,當他們和全球化藝術格局發(fā)生關系的時候都已經進入了不惑之年,形成了自己的慣性,當然有些慣性我不贊同,比如說在工作實踐中對收藏家,經紀人、畫廊的蔑視和不尊重,這是不符合今天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短視行為; 80后現在最多32歲,他可以工作的時間怎么也有40年,如果不按規(guī)律出牌,愿意像崔如琢等水墨畫家和部分寫實畫家那樣經營,我認為是不可以被原諒的和最終被歷史接受的,也不符合當代藝術運作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
Hi:在未來五年他們站在藝術圈舞臺中央的可能性有多大?
李: 80后這代人趨于成熟的標致年份應該是在2015年,大的35,小的也25了。原則上這代人成與不成應該能夠看出來了。就好比說體操隊運動員,應該在7、8歲的時候就能夠看得出來,足球運動員應該在12、13歲時候能夠看得出來,這是一個很殘酷的現實。如果到那時,他們還沒有能夠呈現出來,像你說的站在藝術圈舞臺中央,那么他們可以選擇做一個好的美術老師或者其他與美術相關的工作。另外,藝術圈這個舞臺未來恐怕會是多中心的。
各方應共同為80后的成長護航
Hi:2015年之前,他們需要什么機會呢?
李:首先,不管藝術潮流有多大變化,藝術市場有多大變化,藝術家應該清楚自己的堅持是什么;第二,批評家跟策展人應該不恥給80后提供更多、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機會,發(fā)現新人難道不是一件有樂趣的事情吧,今天中國已有70,80后一代新策展人和批評家出現,這一定會改觀今后的當代藝術格局;第三,從媒體角度來討論,你們要相信,任何一個人花任何一分錢都不是無謂的支出。當80后藝術家作品出現了市場高價,媒體要更寬容一些,給更多的觀察時間,不要憑著個人臆想把它歸為炒作,這是對年輕人的不公平;第四,畫廊和經紀團隊要清醒的認識到,未來可能的成功一定是建立在80后藝術家創(chuàng)作成功的基礎之上。所以絕不能做殺雞取卵、拔苗助長的事情。
Hi:現在越來越多機構關注80后,原因是什么?
李: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大家的努力絕對值得肯定與褒獎,盡管對“青年100”,“CAFAM未來展”和“未來通行證”等展覽和活動,你們藝術媒體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但是美術的普及和教育在中國依然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有時候在國外看展覽,常常被各種美術館李熙熙攘攘的人流震撼,那種情景北京有時也有,但那是去保利、嘉德拍賣夜場聽拍賣師抑揚頓挫報出千萬億萬的天價數字。
如果一定要說原因的話,關注80后可以獲得更多發(fā)現的快感,同時,與梳理中國當代藝術過去值得受到尊重一樣,新現象的堆積呈現難道不重要嗎?
如果出現問題,是我耐心不夠
Hi:你在跟80后的合作當中,有沒有遇到過比較特殊的情況?
李:年輕人跟我的合作,假如存在問題的話,是我溝通的耐心不夠,不是他們傾聽的耐心不夠。80后一路成長得非常順利,可能需要在聽到表揚的狀態(tài)下才能夠進步神速,所以當聽到一些稍微負面、尖銳的觀點時,就會給他的信心帶來破壞。我有孩子我清楚,小孩子需要多鼓勵他去做對的事情才能夠成長,你要棒打的時候會適得其反。
Hi:你能舉兩個例子嗎?哪些不成熟的方面需要他們改進?
李:比如說安排年長一點的藝術家做海外的展覽,他們知道一件作品國內買20萬的時候,海外畫廊是沒有辦法賣20萬的,像在英國就要加上5%的關稅和20%的增值稅,所以收藏家買這件作品的時候已經是25萬人民幣了。對于80后藝術家可能會很難理解,他可能會質疑經紀人、畫廊的誠信。
另外80后藝術家看到了今天很多成功藝術家的財富,可能會對自己作品的價格期望過高,他們可能不會去想25歲或者30歲的王廣義多么窮。
Hi:現在80后藝術家的作品價格高嗎?
李:價格本身永遠反映的是需求問題,中國喜歡當代藝術的人群在擴大,但增長率沒有想象那么高,收藏群體的慢增長造成了50、60甚至70后的藝術家的作品已經幾乎各位老藏家都人人一件了,求新的愿望讓他們把精力、金錢放到新人的作品上,造成局部80后的藝術家作品價格跟50、60藝術家一樣,偏高也正常。但是要提醒的是,也許到了2015年后,中國的美術館、策展人、畫廊所構建起的全球視野,會讓80后藝術家感受到將不僅僅是跟中國的80后藝術家在競爭,而且還要跟全球的青年藝術家打斗,有些藝術家會被這些年過高的市場要求和商業(yè)期望所連累。
Hi:那你能舉幾個您欣賞的80后藝術家嗎?
李:陳飛、郝量、鄢醒、李胤、鄭維、楊勛,陳蔚、孟陽陽,何翔宇,李青,馬瓊等等很多都不錯,大部分也都有收藏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