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畫廊主:2016年會好嗎?畫廊的節(jié)點or拐點?
僅在2015年一年之內,國內就涌現(xiàn)出一批新畫廊,至今也不斷關注到有新畫廊舉辦開幕展。且不分析緣何眾多有志之士投入一級市場耕耘,也不談一些畫廊另擇新址揭開新的一頁,面對經濟環(huán)境大背景的不景氣,不同年齡段的畫廊又將有何對策?外資大牌旗艦店畫廊進入中國時信心滿滿,似乎一片利好,如今在面對海外及中國市場兩條線索下,這本經是否好念?起步階段的新生軍除了激情之外,又能堅持多久?十余年的資深畫廊玩家在成熟經營體系之外,是否也同樣感覺受到了一級市場的寒冬?
2016年,如何御寒?這里列了十個問題,對于一些問題畫廊主們的觀點會趨同,同時有些畫廊給予的官方回復也難免讓人猜測背后真實的狀況,更不乏旗幟鮮明的聲音??此麄冊趺凑f。
采訪對象
楊洋(楊畫廊負責人)
黃燎原(北京現(xiàn)在畫廊負責人)
梁中藍(長征空間總監(jiān))
蕭富元(索卡藝術中心負責人)
王笳力(上海璘寶軒負責人)
姚遠東方(廣州風眠藝術空間負責人)
焦雪雁(拾萬空間負責人)
夏季風(蜂巢當代藝術中心負責人)
鄭林(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負責人)
李穎(艾米李畫廊負責人)
李蘭芳(藝.凱旋畫廊負責人)
劉杰(成都千高原畫廊負責人)
呂恒順(芳草地畫廊負責人)
禹燦奎(學古齋畫廊總監(jiān))
李宜霖(亞洲藝術中心負責人)
孫彤(Tong Gallery+Projects負責人)
張勇(藝術門首席運營官)
張迪(空白空間總監(jiān))
周娟禾(阿拉里奧畫廊總監(jiān))
2016年是畫廊經營的第幾年,這屬于畫廊成長歷程的哪一時期或階段?
楊洋:第六年,畫廊將進入成長期,希望能健康、穩(wěn)健成長。
黃燎原:第12年,恰好將走完一個完整的12地支歷程。我們正脫胎換骨,再次蹣跚起步。
梁中藍:長征空間目前是穩(wěn)定中求成長。
蕭富元:索卡1992年設立,到現(xiàn)在已經有24年的歷史,2001年進北京,到現(xiàn)在已經15年。索卡現(xiàn)在是穩(wěn)健發(fā)展的階段。
王笳力:璘寶軒是2014年10月開館的、一個運營一年多,現(xiàn)在處于成長階段的畫廊。
姚遠東方:2016年是風眠藝術空間的第三年。我們畫廊剛經過茫然期,正進入探索期。
呂恒順:現(xiàn)在是芳草地的成長階段。如果說前期處于摸索的階段,那么之后畫廊將沿著越來越明確的規(guī)劃穩(wěn)步前行。
張勇:藝術門上海畫廊的第11年,現(xiàn)已進入快速成長期。至2015年藝術門畫廊所參與的藝術項目全年超過50多個,2016年規(guī)模還將繼續(xù)擴大。
禹燦奎:學古齋1988年成立,到2016年已經28年了。目前畫廊處于成長階段。
焦雪雁:嚴格講,2016年是拾萬空間經營的第二年,屬于畫廊的原始初級積累經驗的階段。
夏季風:從非盈利機構正式轉型為商業(yè)性畫廊是2013年,經營至今是第三個年頭了,對于蜂巢來說這僅僅是第一階段。
鄭林:唐人1997年在曼谷建立空間,到現(xiàn)在快20年了,北京的空間也有十年的歷程,今年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
席宇:2016年獅語畫廊進入了經營的第八年,經過前面7年的積淀,畫廊正穩(wěn)健的邁向新旅程。
李穎:2016年是艾米李畫廊的第八個年頭,剛過了“七年之癢”的穩(wěn)定發(fā)展期。
Waling:我想我需要用兩個詞來形容:“博”而“勵”,即“博爾勵”的中文名中的兩個字。用它們來形容過去一年畫廊的成長,是極為準確的。我們堅信藝術是需要時間的沉淀,所以我們選擇更加專注深入的工作方法,畫廊的空間可以小一點,但是一定要具有國際性。而更重要的一點是賈偉女士的加入也能夠讓畫廊在未來獲得更多的來自各方強有力支持。
李蘭芳:今年是凱旋藝術空間的第9年,如果把他作為一個人來說,我認為是高三的階段,年輕且充滿活力的年紀,只要夠努力未來充滿希望和可能。
周娟禾:阿拉里奧上??臻g2014年8月29日開館,已經快2年了。我覺得是時候讓更多的人知道或者了解阿拉里奧,但是我也不想操之過急,我想用這段時間做出更多努力取得更高的信任度。
劉杰:第9年。畫廊的模式很特殊,像一個手藝人,是個手工活,很難用現(xiàn)代企業(yè)發(fā)展的生命周期來衡量。畫廊的核心是跟藝術家一起成長,而當代藝術正經歷快速的發(fā)展變化,所以對于從業(yè)者來說,每個階段都充滿壓力,每個階段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
相較于去年,畫廊2015年的營利水平呈現(xiàn)怎樣的趨勢?
楊洋:2015年畫廊盈利比去年略有增長,2015年全國的經濟大環(huán)境都不是很理性,有些許盈利也是很開心的。
黃燎原:2015年,我們整體銷售情況還不錯,有的展覽在展覽期間售罄,有的甚至在展覽開幕前作品就銷售一空。
梁中藍:沒有特別感受到2015年市場比2014年不景氣,相反,與2014年相比,營利是有所增長的。
蕭富元:2015年整個藝術市場確實不太理想,但索卡代理藝術家的業(yè)績是沒有改變的,但除了我們代理的藝術家之外的作品,確實有因為市場的不理想,大概萎縮了40%。
呂恒順:2015整體市場都比較低迷,我們畫廊雖沒有很大盈利,但總體有所提升,尤其是新生代藏家有更明顯的增加。
張勇:由于2015年資本市場波動頻繁,對藝術品市場產生了不利影響,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明顯下滑,但歐洲美國市場穩(wěn)中有升,加上新加坡和韓國市場的崛起,使得2015年的營利水平總體與2014年持平。
禹燦奎:比2014年好。主要原因還是單色畫和白南準在全球市場的關注度和銷售業(yè)績不錯,相應地其他韓國藝術家的被關注度和銷售也受到了積極的影響。
焦雪雁:我們目前是不盈利的。畫廊運營的前三年內,我們的重心會一直在如何選擇和推廣藝術家,如何呈現(xiàn)一個在當下的展覽,總之是在觀察吧。
夏季風:與2014年比較,2015年的營利同比約增長了百分之二十左右。還好。
李宜霖:2015年的營利水平呈現(xiàn)上升速度緩慢但平穩(wěn)的狀態(tài)。
鄭林:銷售上2014年會更好一些。
李穎:過去的一年畫廊整體持平。
張迪:我們去年收益還不錯。
李蘭芳:2015年盈利比2014年有所下降。
劉杰:2015年的運營比2014年略有下降,但是差距不是特別大。畫廊和純粹的商業(yè)公司不一樣,一般商業(yè)公司賣了多少,毛利多少,費用多少,很好算賬。事業(yè)初期的藝術家能被市場接受,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所以我一般不會這樣來考慮問題。
畫廊都有哪些途徑發(fā)掘新藏家?
楊洋:大多數新藏家還是來自好的博覽會,另外就是畫廊本身把展覽做好,藏家也是主動會找到你!
黃燎原:我們每年的新藏家都增加很快,而且貢獻很大。大多數藏家是自己發(fā)展和朋友介紹的,一部分是博覽會上結識的。
孫彤:藝博會對畫廊來說是一個重要途徑,也會通過一些合作和項目發(fā)現(xiàn)一些潛在藏家。
蕭富元:大概索卡的藏家是:臺灣50%,大陸20%,海外30%。所以我們目前的重心還不是大陸的藝術市場。
王笳力:挖掘新的藏家我想博覽會是個好的途徑,還有都是本身的朋友,藏家朋友會推薦。
姚遠東方:畫廊培養(yǎng)藏家是一個很長期的工作。一般都會先帶動一下自己身邊的朋友,慢慢地通過一個一個的展覽去影響:這種是影響型的收藏。更重要的途徑還是去參加一些國際博覽會,這樣可以認識更多的藏家。
呂恒順:和商業(yè)空間的結合,讓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將藝術帶入更多人的生活當中,無形中也會吸引很多新的客戶和藏家。
張勇:畫廊業(yè)至今,依然是一個非常傳統(tǒng)的金字塔尖端小群體行業(yè),是個極度講求個人體驗的商業(yè)模式。所以在網絡電商,對各種大眾消費商業(yè)模式暴力沖擊的時代,對畫廊業(yè)的影響力很小。藝術博覽會,公共藝術項目,畫廊展覽等等都仍是畫廊獲得藏家客戶主要途徑。
焦雪雁:沒什么特別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做藝術家的展覽項目,感興趣的藏家會自己找來。其他也沒什么特別的。
夏季風:做好的展覽,推新的藝術家,是吸引新藏家的有效途徑。
李宜霖:亞洲藝術中心近幾年除在館內舉辦優(yōu)質展覽呈現(xiàn)給藝術愛好者外,還會參加國內外博覽會以及既有藏家的介紹去開拓及發(fā)掘新藏家。
席宇:做多樣化的展覽,帶不同種類的藝術作品參加不同特色的博覽會,使我們獲得了來自世界各地和領域的新藏家。
李穎:畫廊自身推出的高品質的展覽吸引過來以及國際藝博會。
李蘭芳:一種是在藝術博覽會和畫廊自身的參觀者中發(fā)掘。同時畫廊開通了微店,也作為商戶入住了一些網站,比如說雅昌,藝典等。另外對外的宣傳上我們也很重視,這樣如果感興趣的藏家看到也會主動聯(lián)系我們。此外最重要的就是發(fā)掘一些好的藝術家,多做一些優(yōu)質的展覽,這樣藏家也會對我們有所關注。
周娟禾:通過藝博會和一些展覽。
劉杰:渠道很多,甚至很多藏家不知道是什么渠道來的,比較確定的直接來源是畫廊現(xiàn)場和博覽會現(xiàn)場還有朋友的引薦。畢竟畫廊這么多年了,很多藏家都是知道的,隨著畫廊的積累,渠道也會越來越多。當代藝術好的資源并不多,藏家也越來越聰明,從畫廊的角度來說,當然要積極的推薦,但相比于挖掘藏家,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項目做好。
對于博覽會的選擇,畫廊有著怎樣的標準?
楊洋:有優(yōu)秀的收藏家群體,能有好的交易額,服務好!畢竟展位費都不便宜呢!
梁中藍:博覽會的品牌、考量博覽會所在地的市場是否是我們想要開拓的市場。
孫彤:藝博會的品質、服務和藏家群體,另外也要衡量藝博會的定位是否和畫廊代理藝術家是否契合。
姚遠東方:主要選擇學術性比較強、專業(yè)藏家比較多、藏家圈里口碑好、博覽會的組織者有著良好的行業(yè)操守,以及對藝術熱愛并不單純以營利為目的。
張勇:看博覽會所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參加畫廊的總體水平、藝博會對目標客戶的影響力。
夏季風:事先判斷該博覽會是否拓展預設中的新資源,再決定是否參加。
李宜霖:看重博覽會的專業(yè)度與服務質量;要有利于維系畫廊固有藏家以及接觸到新的藏家群。
鄭林:唐人在海外博覽會中主要有三個目標:品牌宣傳、有策略地做出市場銷售、結識潛在藏家。選擇博覽會我們有兩個標準:第一博覽會是否具備良好的知名度和口碑品牌;第二,市場是否有有效真實的銷售可能性,它需要對藏家、畫廊都具備十足的吸引力。
李穎:藝博會本身的品質是我們衡量的標準,另外能夠基本保證收支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蘭芳:除了藝博會本身的質量和資源外,“選擇適合自己的藝博會”一直是我的標準,當然畫廊在成長每個發(fā)展時期適合我們的藝博會也會有所改變,比如我們從去年開始嘗試參加香港地區(qū)的藝博會。
劉杰:藝博會的好壞,其實是一目了然的,并不需要多說。也并不是好的博覽會就一定會申請,主要還是看是否比較適合畫廊和藝術家的定位。
畫廊更在意國內本土藏家、藝術家及市場,還是更青睞海外合作與曝光?
楊洋:我個人比較在意本土市場的培養(yǎng),當代藝術還是有地域性的,所謂的國際化也是要打問號的。國內的根基穩(wěn)了,有錢有閑咱再好好計劃一下國際化!
梁中藍:長征空間一直以來都不是在講中國當代藝術、在中國做的當代藝術,或者在中國生活或者工作的當代藝術家,我們沒有限定他們?yōu)橹袊漠敶囆g家的概念,而是國際認可的當代藝術家。
孫彤:一樣重要吧,本土畫廊一定是以國內(華語地區(qū))資源為重,但不能狹隘于本土,與海外的良性互動合作自然會活躍刺激本土市場。
蕭富元:我們一直關注整個國際、大陸、臺灣的市場的發(fā)展,所以們不會刻意去說哪個地方更注重,只要是我們的藝術家適合在哪里發(fā)展,我們就會和哪里多些接觸。
王笳力:我覺得都很重要,藝術是無國界,無等級,無界限的,不分區(qū)域市場的。
姚遠東方:我們并沒有區(qū)分本土的或者是國際的收藏家,只選擇真正喜歡中國當代藝術,喜歡我們推出的藝術家的藏家。不管國內還是國外,我們只喜歡這種專業(yè)的藏家。在跟他們談合作的時候,能夠提升畫廊的各方各面。
呂恒順:就目前畫廊合作藝術家來看,大部分是國內的藝術家。但日后的發(fā)展傾向可能會慢慢納入更多的海外藝術家。關于市場部分,相交于國內市場而言,2016會投入更多的關注點在國際市場。
張勇:從2008年以來,藝術門畫廊一直采取的策略是東西方并重,所合作的藝術家,策展人,藝術項目,東西方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
夏季風:活在中國,當然會更在意國內本土的藏家、藝術家以及市場。不會盲目追求不對等的合作和無效的曝光,也不期望去剪西方的羊毛,自己的羊毛不被人家剪就不錯了。
李穎:艾米李畫廊本身打造的就是一個國際的交流平臺,每年我們會引進2-3位的國際藝術家到畫廊展出,同時我們也通過參加藝博會及跟藝術機構的合作把國內的藝術家推送到國際市場,艾米李畫廊基本上可以說是參與國際藝博會最多的中國畫廊之一。
Waling:在我看來,曝光率自然是第一位的;而后應該是藝術家、本土藏家、海外合作,以及藝術市場。
劉杰:不會刻意的區(qū)分本土藏家還是海外藏家吧,我們的群體很廣啊,當然我們基本的工作還是推動中國的當代藝術,所以合作的藝術家主要還是中國的藝術家。
二級市場的競爭,以及新形態(tài)的藝術空間出現(xiàn),對畫廊發(fā)展的挑戰(zhàn)是什么?
黃燎原:二級市場對我們幾乎沒有影響,因為我們非常謹慎地選擇藏家,藏家也非常配合,我們每年賣那么多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你在拍賣行見到過幾件?我不希望我的藝術家在價格和名氣上突飛猛進。也許在這方面我比較保守,我至今還沒研究出來與拍賣行的合作方式。新畫廊對我們也沒有影響,藝術家不同。
孫彤:各種新形態(tài)或新模式的空間出現(xiàn),對畫廊業(yè)發(fā)展也是有益的,面對挑戰(zhàn)和壓力自然會自我審視,尋求新模式和形成新格局,在不斷調整中尋生存。
王笳力:正常的藝術生態(tài)發(fā)展會給青年藝術家多一些更多的空間沉淀,不要急功近利。這樣的藝術成果會更優(yōu)質,市場根基更穩(wěn)。對畫廊的挑戰(zhàn)其實只是一部分,急功近利的嚴重后果是會影響整個藝術生態(tài)的不健康發(fā)展。
呂恒順:競爭多了,如何脫穎而出,我想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張勇:二級市場和一級市場的發(fā)展時間段基本是同步的,所以也不存在對畫廊產生什么新挑戰(zhàn),如果你指的是拍賣行開的展覽空間,那個和畫廊經營的思路有很大不同,沒有什么可比性。
夏季風:覺得這不是挑戰(zhàn),而是市場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應有常態(tài)。
李宜霖:“藝術家—畫廊—拍賣行”的模式是藝術市場健康有序發(fā)展的鏈條。在西方藝術市場,判斷一位藝術家作品的品質是看其簽約的畫廊。而國內,則依據其作品在拍賣行的成交價而定,甚至二級市場充當了畫廊的角色直接與藝術家合作,將畫廊置于可有可無的位置,打亂了藝術市場的秩序,使畫廊陷入一種無序競爭的局面。
鄭林:挑戰(zhàn)不是絕對的。畫廊之間、畫廊與其他機構要構成差異,一個人做也就不好玩了。
李蘭芳:新形態(tài)的藝術空間的出現(xiàn)對畫廊來說即是競爭也是一種挑戰(zhàn)。媒體、新媒體以及網絡不斷發(fā)展,O2O等類經濟模式也開始在藝術領域出現(xiàn),畫廊也處于發(fā)展階段,一直適應新的模式新的東西,只要把握好機會,學會利用這些資源,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雙贏的選擇。
紙媒、微信、畫廊自媒體等方式,畫廊更看重哪些媒介形式的推廣?
楊洋:海陸空都需要!都有不同的功能和受眾群體,不同的藝術家也會根據不同情況來做媒體計劃。
黃燎原:從目前來看,對于國內這一塊,微信最有效。對國外,畫廊網站起了一定作用。我相信互聯(lián)網還有很多可利用的資源有待開發(fā)。而就個人趣味而言,我喜歡紙媒。
孫彤:根據藝術作品和目的來選擇不同的推廣方式。
王笳力:都比較看中,但現(xiàn)在網絡的推廣我覺得更加有影響力。
姚遠東方:比較喜歡用有專業(yè)度且有效傳達到受眾的微信內容。
張勇:自媒體和微信。
夏季風:對于畫廊推廣和宣傳有利的媒體平臺都會看重?,F(xiàn)在自媒體應用似乎多些。
鄭林:我們根據藝術家情況、展覽形態(tài)會選擇國際、國內媒體不同方式的宣傳,這需要做出綜合考量,才能有效。微信傳播很便捷,國際大刊投放比如艾未未的展覽收效自然是全球范圍內的。
李穎:我們看重所有優(yōu)質媒體。
張迪:我們有計劃未來與藝術網絡媒體合作,看中的是它們的信息有效性與速度。
Waling:新媒體的地位正在不斷提高,所以我們也必須要積極面對,去拓展我們自己的媒體策略。
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來自哪些方面?
楊洋:楊畫廊又要換空間。
黃燎原:我們畫廊最大的困擾一直沒變過,就是藝術家太少。
姚遠東方:全球經濟下滑,藏家變得越來越挑剔。我們選擇的藝術家,是期望與他共同成長的,所以會有一個很長的培育期。度過這一個培育期,對于我們空間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呂恒順:經營壓力吧。相信這也是所有畫廊面臨的核心問題。
張勇:亞洲特別是中國市場的衰退是最大的問題。
焦雪雁:作為新畫廊,很多事情需要慢慢做,需要時間,所以有很多問題就必須懸置在那,等待解決,目前沒辦法動。這些懸置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
夏季風:從不嫌多的資源。
李宜霖:畫廊行業(yè)自律問題以及二級市場所帶來的沖擊。
鄭林:唐人合作的藝術家太多,一年的項目無法兼顧所有藝術家。所以,考慮在798我們畫廊附近開辟第二空間,做些繪畫、裝置、影像的項目,目前的空間更適合做大型裝置等展覽。
李穎:來自不健全的產業(yè)鏈。
張迪:如何把展覽做好。
周娟禾: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尋找對畫廊事業(yè)有強烈信念的,有獻身精神、嚴肅認真、充滿熱情的員工。
劉杰:在中國的當代藝術市場來說,更大的問題是一直以來藝術的公共教育缺失,常常導致優(yōu)秀藝術家的探索和創(chuàng)作在當下是不被人接受的。越是優(yōu)秀的、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家作品和項目越難被接受、被收藏,這是中國畫廊最大的困境。
你認為,畫廊還可能有哪些新的玩法?
楊洋:不要把畫廊想成一個空間,畫廊的核心價值是工作團隊和合作的藝術家們,空間不局限了,想象空間就大了!
黃燎原:肯定會嘗試新的經營方式和新方向,我們已經開始動作,希望能盡快展現(xiàn)出來。
梁中藍:整個藝術行業(yè)存在的基礎是藝術家,畫廊是否有新玩法需要看藝術家創(chuàng)作什么作品,藝術家是藝術市場創(chuàng)新的主導因素。
蕭富元:我認為新玩法屬于新的畫廊,因為新的畫廊為了生存必須要有新的“花招”。索卡是一個品牌,不需要新玩法。
姚遠東方:可以跟新媒體更有機地結合。無論是做藝術計劃,還是推廣藝術家,甚至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在藝術創(chuàng)作在藝術計劃進行的過程當中,更有效的去利用新媒體這個媒介,或者把新媒體當成材料來使用,這應該是更有趣的一個辦法。
呂恒順:未來的畫廊可以做的更輕松、活潑,有更多的跨界活動,讓藝術離人們的生活再進一步。
張勇:畫廊是對專業(yè)性要求很高的傳統(tǒng)行業(yè),花哨的新玩法并不適合這個行業(yè)。
焦雪雁:畫廊的玩法很多,取決于畫廊的身份角色定位,角色定位豐富的話,玩的方式肯定就會更多,也會更廣闊。
夏季風:想不出。如果不想被自己玩死,只有一步一個腳印穩(wěn)健前行的做法。
鄭林:在未來,唐人會根據展覽形態(tài)做出創(chuàng)新和更新,畫廊需要朝著自己的做法、畫廊規(guī)模、方向等建立自己的話語權,構建與藝術家合作的良性生態(tài)。而且我不認為畫廊的單一方向是穩(wěn)妥的,這樣勢必沒有未來,架上、裝置、影像等等多元構成才有可能更有效。
李穎:我不認為畫廊有什么新的玩法,畫廊就應該扮演好畫廊的角色,好好推廣藝術家,保證每個展覽的品質。
周娟禾:時機的改變,客戶預期的改變,都會影響畫廊的經營發(fā)生變化。阿拉里奧可以拓展業(yè)務,不僅賣具體的藝術品,也可以是藝術項目合作和藝術概念。
劉杰:并不是反對創(chuàng)新,只是藝術品和別的消費商品不同,藝術品收藏購買過程中特別的審美體驗感,藏家在逛畫廊、逛博覽會時,與藝術作品、畫廊專業(yè)人士、藝術家的面對面的特殊溝通體驗,是很難被替代的。
計劃在2016年對畫廊的經營策略做出哪些具體調整?
蕭富元:會更加強在美術館的活動。
蕭富元:會更加強在美術館的活動。
王笳力:藝術應該有更多的傳播途徑,藝術真的不要只是被小眾人去認識到。我們會走出畫廊空間,也希望做些公眾藝術項目。
姚遠東方:尋找被學術界遺漏,被收藏界低估的系列。更多地參加重要的國際型的藝術博覽會,認識更多的專業(yè)藏家。
呂恒順:芳草地接來下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好的博覽會上,希望借用這個機會走出去,開拓更多的市場。也希望我們的藝術家有更多發(fā)展的平臺,員工可以有更多成長的機會。
張勇:增加歐美市場和東南亞市場的開發(fā)力度,中國區(qū)工作在今后的一定時間內,主要以持續(xù)學術梳理為主。
禹燦奎:與年輕設計領域合作是學古齋未來的新方向之一。
焦雪雁:重心仍在展覽項目上,2016年的項目整體會較偏向于超文本、問題性展覽。
夏季風:2016年將比以往任何年份推出更多的被藝術市場忽視以及低估的藝術家個展。
李宜霖:2015年亞洲藝術中心于上海成立A+Contemporary亞洲當代藝術空間,實現(xiàn)了兩岸三地的經營規(guī)劃。一方面對自身母體文化的脈絡和發(fā)展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在前衛(wèi)、實驗性當代藝術方向不斷探索,在2016年里,我們將朝著這兩個方向深耕細作,依托三十幾年經營基礎,深化對亞洲當代藝術的推廣,著力打造具有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的藝術空間。
鄭林:2016年,香港空間會有更多學術、商業(yè)上成功的藝術家的項目;曼谷空間重點在與開戰(zhàn)展與東南亞地區(qū)的全面合作,挖掘合作的藝術家、藏家系統(tǒng);北京的空間重點打品牌,推出學術性強的項目,這包括陳文波、莊輝、趙趙、黃永硑的個展。
李穎:繼續(xù)以專業(yè)而獨到的眼光,保證每個展覽項目的品質,好好推廣藝術家。
李蘭芳:2016念是具有挑戰(zhàn)的一年、我們會開源節(jié)流、市場一直不斷的趨于好的方向調整,所以在展覽上會精益求精、把數量減下來,加強地域間合作。深度調整藝術家的推廣方向。
周娟禾:更加強化藝術品和藝術家的學術方向。
孫彤:在保證畫廊展覽質量的同時,會多選擇參展一些藝博會,積極參與項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