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 年輕藝術家的機會既很多又很少

從王春辰給我們列出的年輕藝術家推薦名單來看,他的關注視角看起來非常新鮮,在他認真地用紙寫下來的十個名字的清單上,并沒有出現(xiàn)任何我們預料中的熱門年輕藝術家。關于藝術家是否“消失”,他概括為“永遠消失”和“隱性消失”兩類,說法很有意思,而至于藝術家如何保持創(chuàng)作生命力,他給出的建議則可簡化為“聽、說、讀、寫”,當然,學習無非就是這些方式,關鍵在于內(nèi)容。
當藝術家應是一生的自我挑戰(zhàn)
Hi:你通常對哪類藝術風格的作品感興趣?
王:我認為不管是什么樣的形式、什么樣的語言,它至少要給人新的感覺,無論是視覺上的震撼還是沖擊;如果不是力量型的作品,像那種特別寫實的作品能夠呈現(xiàn)出一種寧靜、單純、單一也挺好;如果是裝置型得體現(xiàn)出觀念性、空間化以及現(xiàn)場性,都得有結(jié)合。這些是我喜歡或者說我比較推崇的。
Hi:你怎樣發(fā)現(xiàn)你喜歡的作品?
王:渠道有很多。一種對方主動的,比如說我在上課,經(jīng)常會有學生讓我去看他的作品;另外,我自己也會去找藝術家。美院每年有很多的展覽,經(jīng)常會碰到不錯的作品;平常翻翻雜志、瀏覽網(wǎng)頁也會遇到;還有接觸藝術家群體時也會有人給推薦。如果我感興趣,那我會主動去聯(lián)系。
Hi:相比較前輩們,年輕藝術家面臨的新的困難是什么?
王:一方面現(xiàn)在的機會很多,另一方面機會又很少?,F(xiàn)在你去798,真是各種畫廊、各種美術館,策展人、批評家、媒體也多起來了,這對藝術家而言,視野多了、信息多了,然后不知道怎么選擇了,無法判斷。不像80年代、90年代這類機構很少、展覽特別少,看一個興奮一個,能夠從直接的刺激里找到自己的選擇或者立刻上手去做點什么,但現(xiàn)在卻是被信息過度轟炸,倒有些手足無措。
另外,別看機構很多,其實平均到藝術家身上的機會還是很少,甚至說某種情況下還不如過去。過去是你只要有一個作品做得不錯,你就被推出來了,但今天可能展覽那么一兩次都絲毫沒什么作用。等于說對年輕人而言,當藝術家其實是一個一生的自我挑戰(zhàn),讓自己的藝術改變,讓社會接受。
“隱性的消失”最有壓力
Hi:有沒有碰到過那種一開始表現(xiàn)搶眼,后來消失在關注范圍的藝術家?
王:肯定有,但消失可能有很多種原因,有的人消失是短暫性的,他只不過去創(chuàng)作新作品了,或者他正在思考新的東西,于是這一兩年或者更長時間都沒有在媒體范圍內(nèi)、批評家策展人范圍內(nèi)出現(xiàn),但這并不表示他沒有做作品,只不過是在等合適的時機;另一種則是覺得自己做藝術沒意思了,改行了,或者迫于生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放棄了,這可能是永遠的消失;還有一類就是他還在做藝術,但沒什么進展、沒變化、沒長進,也會逐漸的消失,這實際上是一種隱性的消失。
Hi:這種隱性的消失對藝術家來說壓力會很大吧。
王:對,永遠消失的這類就沒有壓力,可隱性消失這類,他還在做藝術卻不被關注肯定會糾結(jié)自己的東西怎么辦,這類人如果沉淀下來也許會突然冒出來又亮一把。可也有人沉淀兩年后冒出來也沒什么特殊性,可能這種隱性的消失又得持續(xù)。
Hi:如果你很關注的藝術家“消失”了,你感受如何?
王:會很可惜,但每個人各自有各自的原因和理想,這不能強求,藝術絕對是個人選擇,必須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且是每一個人的積極努力形成了相互交流的網(wǎng)絡,而非強制性的、被動性的,藝術家得讓自己保持好的狀態(tài)。
Hi:你覺得藝術家該如何保持生命力?
王:說起來簡單且不復雜,可也很痛苦。簡單來講就是他對藝術得有一個執(zhí)著的興趣、熱愛、肯投入,這個是前提。如果一個人吊兒郎當覺得藝術可有可無,這肯定不會成就一個藝術家。首先,一個藝術家得學習,看別人的展覽是一種學習、聽別人說話也是一種學習,不光是瞎聊扯淡,而是探討一些嚴肅的話題;得多讀書,讀那種自己不了解的書、新出版的書,能讀外文書當然更好,這是為了更多機會的去交流、去獲取新知識,實際上讀外版書會讓人不盲從,畢竟外文版的書的寫作和出版沒有那么多禁忌,讀來更暢快、真實。另外,我認為一個藝術家得自己寫點東西,隨便寫,任何對作品的看法、關于生活的思考都記錄下來,逐漸地就會匯成一個藝術家的整體思考,他會逐漸變得成熟。世界上很多重要的藝術家都有這種習慣,三言兩語,但卻展示了這個藝術家的真實狀態(tài)。
學術會警惕助長泡沫變更大
Hi:你怎么看年輕藝術家在拍場上作品過百萬的現(xiàn)象?
王:這個現(xiàn)象不好,絕對對他們成長不利。過早價格就這么高,以后怎么跳上去。比如說一個藝術家價格在20萬,那可能有十個人去買;可到一百萬之后,可能只有一個人了。十個人去關注和一個人去關注性質(zhì)可不一樣,這顯然會限制藝術家個體被社會接受的更大可能性,很容易失去市場的支撐。而且價格高會讓藝術家局限住,他不敢輕易去改變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創(chuàng)作語言、創(chuàng)作材料,那么他的才華可能局限在幾個固定的樣式上。相反,價格還沒有很高的藝術家反而能夠自由地創(chuàng)作,充分地展示其才華和潛力,逐漸成長。
Hi:所以你認為一個藝術家市場價格過高,學術機構會對他保持警惕?
王:是。即便這個藝術家很好,學術機構也保持距離了。學術機構面對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時是去研究他,肯定他的藝術成就,但對于青年人更多時候是鼓勵而不是完全批評的??墒且粋€藝術家市場價格過高的話,可能會過于泡沫,做批評的也謹慎了,不會愿意說更多的話。因為一開口又似乎在拉高或者讓泡沫更大。
Hi:在你看來,中國年輕藝術家在亞洲或者世界平臺上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王:從國際角度來講,一些發(fā)達國家文化環(huán)境下的藝術家能夠接觸到的信息要豐富,他們的創(chuàng)作自由度也比我們多,在表達上可能沒什么太大的禁忌和限制。不過,中國青年藝術家的優(yōu)勢在于,中國是一個迅速變化、已經(jīng)面貌全非的國家,這給藝術家提供了一個極大的機會去認識這個社會、去表現(xiàn)這個社會。變化是對人最刺激的事情,能夠表現(xiàn)的能力就是最大的競爭力,也是機會。另外,中國有社會的特殊性,有些話不能講,有些事不能做,條條杠杠很多,但恰恰是這種情況,當人的創(chuàng)作力面對限制時,他可能形成本能的反彈,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表現(xiàn)出來,呈現(xiàn)出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強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