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航 荷爾蒙的退潮
2月24日晚,藝術家、詩人任航離世的消息在朋友圈迅速傳開。作為色情攝影師為人所知的任航,自2010年來,先后在國內外美術館、畫廊做過20多次個展,他的攝影多以身體作為道具,在街頭、在室內、在草坪、在樓頂記錄著年輕人的情緒與身體的狀態(tài)。

任航攝影作品
以身體作為道具和出口
很難想象任航拍攝的那些膠片感十足的年輕裸體的照片,只是在一臺簡單的膠片相機下完成的。那些擺出各種姿勢的男女既有藝術家的朋友,也有網上招募的模特,他在豆瓣主頁寫著:想被我拍的人,敢被我玩的人,無論男女(最好是北京),都可以通過。
任航不是科班出身的攝影師,也從不回答與攝影史、藝術史相關的問題,他在美國凱尚畫廊舉辦個展時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介紹,我從來都不介紹的?!边@聽來或許有些任性的回答,或許正與他的攝影一樣出于一種本能。
不可否認的是,性作為本能,既是對身體的真實反映,也可以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他在自己的攝影集《RENHANG》中寫到:“這些作品不是幻覺長期以來的隱患之手再次底層攻擊所致,而是對現(xiàn)實社會所迫而滋生的反向離心力后勁強悍的表現(xiàn)張力,自閉、精神上的失常。”
任航將當代青年的情緒與身體狀況訴諸鏡頭語言,使身體的私密性通過攝影完成了向景觀性的轉變。作為任航的朋友,藝術家九口走召認為:“任航的照片拍攝的絕大多數(shù)是年輕人,你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狀態(tài)和可能,也許會不斷刺激和刷新你,但他們確實存在,就如你下面也存在一樣。不管是什么形式和體位,達到高潮才是目的所在。任航用照片告訴了我們他們的存在,也讓我們確定了自己的存在?!?/div>

任航攝影作品

任航攝影作品
攝影師與詩人
荒木經惟曾提出“私攝影”的概念,以私人的視角切入拍攝,模特也都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而對于任航來說,學廣告出身的他,對于審美有著明確的認識與個人傾向。在街頭、在室內、在草坪、在樓頂,年輕男女裸露著身體的肌理,將他們最真實的情緒、姿勢呈現(xiàn)出來,任航鏡頭下強烈的欲望圖像,并不帶給人淫邪之感。
美國七十年代紀實攝影師黛安·阿勃斯以專門拍攝精神病患者、裸體運動者等非主流人群著稱,或許是處于主觀的臆斷,任航的有些照片似乎偶爾帶著她的影子。
“情色”這一聽來有些武斷的標簽,也被延續(xù)到了人們他詩歌的評價。幾年前曾與詩社的朋友談起他的詩歌,除了極其直白而稍帶絕望的“下半身”語言,也不乏靈感的迸發(fā):
《眼熟》
云朵從天上跳下來
變成了雨滴
流成了河水
當河水倒映著云朵
會不會覺得
有點眼熟
2015.10.09
《我坐在窗前》
如果天上下的
不是雨,而是人
先是三五成群地下
然后累百盈千地下
摩肩接踵、掎裳連襼
我坐在窗前
耐心地數(shù)著,想看看
是頭著地的比較多
還是腳著地的比較多

任航攝影作品

任航攝影作品
抑郁癥與死亡
或許是字里行間過于泛濫的“性器官”,或許是過于詼諧的靈感閃現(xiàn),掩蓋了我們對他另一面的認識。如今再去翻閱他早已歸檔完的個人網站,2007-2017年的詩歌、Depression日記都脈絡清晰地記錄著他對于死亡的靠近。
害怕出門聽到那些關心和疑問,“你看起來那么開心,怎么可能抑郁呢?”“你有什么可以抑郁的,我還抑郁呢”“你總是那么矯情”“他又在裝腔作勢”……這些聲音比我腦袋里的聲音更容易使我緊張。在所有牽扯到兩個或者兩個人以上的人際關系中,要么我就會不停地說話,要么我就會一直沉默。所有的假裝輕松都讓我筋疲力盡。
2016.09.17
害怕出門聽到那些關心和疑問,“你看起來那么開心,怎么可能抑郁呢?”“你有什么可以抑郁的,我還抑郁呢”“你總是那么矯情”“他又在裝腔作勢”……這些聲音比我腦袋里的聲音更容易使我緊張。在所有牽扯到兩個或者兩個人以上的人際關系中,要么我就會不停地說話,要么我就會一直沉默。所有的假裝輕松都讓我筋疲力盡。
2016.09.17
每次等地鐵的時候,都有一種想跳軌的沖動。
2015.08.17
每次過橋的時候
我都害怕自己
會跳進河里去
我摸摸橋頭的石獅子
被太陽曬到的一面
有點熱
我知道最后還是會變冷
我知道我過得去這一座
也不一定過得去那一座
2013.11.07
《我的媽媽》
我的媽媽
可能一輩子
都沒有機會
坐我的婚車
但她還是有
很大的機會
可以坐一次
我的靈車
2013.05.09
2015.08.17
每次過橋的時候
我都害怕自己
會跳進河里去
我摸摸橋頭的石獅子
被太陽曬到的一面
有點熱
我知道最后還是會變冷
我知道我過得去這一座
也不一定過得去那一座
2013.11.07
《我的媽媽》
我的媽媽
可能一輩子
都沒有機會
坐我的婚車
但她還是有
很大的機會
可以坐一次
我的靈車
2013.05.09